NEJM:卒中取栓术前静脉注射替奈普酶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时间:2025-05-25 12:11: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由于对于因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注射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不明确。近期,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题为“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before Thrombectomy in Stroke”的研究,旨在讨论静脉注射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本开放标签试验在中国开展,纳入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条件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静脉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取栓组或单纯血管内取栓组。主要结局为90天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范围0-6分,分值越高提示残疾越重)。次要结局包括取栓前及取栓后的成功再灌注率。安全性结局包括48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天内死亡率。
共纳入278例联合治疗组患者与272例单纯取栓组患者。联合治疗组90天功能独立率为52.9%(147例),单纯取栓组为44.1%(120例)(未校正风险比1.20;95%置信区间1.01-1.43;P=0.04)。取栓前成功再灌注率分别为联合治疗组6.1% vs 单纯取栓组1.1%,取栓后成功率分别为91.4% vs 94.1%。联合治疗组48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5%,单纯取栓组为6.7%;90天死亡率分别为22.3% vs 19.9%。
BRIDGE-TNK试验显示,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静脉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取栓组的90天功能独立率(52.9% vs 44.1%;未校正RR=1.20,95% CI 1.01–1.43,P=0.04)显著优于单纯取栓组。次要结局(未校正多重性)显示组间无显著差异。
再灌注时效分析
取栓前成功再灌注率:联合组6.1% vs 单纯组1.1%。
替奈普酶给药至动脉穿刺中位时间:16分钟(本研究) vs 43分钟(既往试验)。
联合组再灌注时间更早(穿刺至再灌注时间缩短9分钟),可能与功能结局差异相关。
安全性分析
症状性颅内出血:联合组8.5% vs 单纯组6.7%。
影像学颅内出血:联合组31.0% vs 单纯组32.3%。
亚组与机制探索
发病至治疗>140分钟亚组:联合组功能独立率仍更高(50.8% vs 37.4%)。
正在进行的RESILIENT DIRECT-TNK试验(NCT05199194)将联合本试验数据进行个体水平Meta分析,深入探索血栓成分/侧支循环等机制。
局限性
- 开放标签设计(结局由盲态终点委员会评估,降低偏倚风险)。
- 效应量低于预设假设(实际绝对差异8.8% vs 预设13%)。
- 外推性受限:排除需院际转诊患者,未评估转诊前替奈普酶的作用。
- 超时间窗治疗证据不足:TIMELESS试验显示替奈普酶在延长时间窗内虽提高再灌注率,但未改善功能结局。
原始出处:
Qiu, Zhongming et al.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before Thrombectomy in Strok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0.1056/NEJMoa2503867. 21 May. 2025, doi:10.1056/NEJMoa250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