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的多模态镇痛
时间:2025-08-26 12:12: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摘要(Executive summary)
目标:在“镇痛优先、轻度镇静、以人为本”的框架下(eCASH、PADIS 与 ICU Liberation/ABCDEF 组合),用多种互补手段降低阿片用量与不良反应,改善通气时长、谵妄、ICU 住时与长期预后。
核心做法:标准化疼痛与镇静目标 → 先镇痛后镇静(analgosedation) → “非阿片+低阿片”为基础,必要时联合 NMDA‑拮抗剂/α2‑激动剂 → 机会性区域镇痛 → 成束实施 ABCDEF(早期活动、家属参与、睡眠卫生等)。
关键工具:可交流者用 NRS;不能交流者首选 CPOT 或 BPS;镇静深度用 RASS/SAS,配合每日醒/呼吸试验。
循证亮点:
2018 PADIS 指南与2025 聚焦更新继续强调评估驱动、镇痛优先、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加强早期活动与睡眠管理。
ABCDEF 组合与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时相关。
低剂量氯胺酮可阿片节约,短期安全性良好;静脉利多卡因在 ICU 证据尚不足,仅作探索性或研究情境。
右美托咪定/可乐定用于以镇痛为导向的轻度镇静,但2025 多中心 RCT显示与丙泊酚相比并未缩短拔管时间,应个体化选择。
前锯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肋骨骨折镇痛中显示阿片节约与早期镇痛获益;硬膜外在某些终点上优势不一致。
一、概念与框架
多模态镇痛(MMA):联合不同作用机制(外周/中枢/神经调制)的手段,以更低剂量获得更佳镇痛与更少副作用,是 eCASH(“尽早舒适:以镇痛为先,最少镇静,人文关怀最大化”)与 PADIS 的基石。
ICU Liberation/ABCDEF 组合:“A”即评估/预防/处理疼痛;与“B”自发醒/呼吸试验、“C”镇痛-镇静方案、“D”谵妄管理、“E”早期活动、“F”家属参与协同,成束落地。
二、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高质量镇痛
沟通者:NRS/0–10 分。
不能沟通者:
CPOT(表情、体位、紧张度、呼吸/声):ICU 广泛验证,含神经重症修订版(CPOT‑Neuro)。
BPS(表情、上肢、呼吸/通气同调):重症机械通气者适用。
镇静深度:RASS(−5~+4)或 SAS,目标通常 −2~0,避免深镇静。
程序性疼痛监测:吸痰/翻身/拔胸管等高痛刺激需预防性镇痛;瞳孔测痛(PDR/视频瞳孔计)可用于识别镇痛不足。
实施要点:SCCM ICU Liberation 质量手册建议每 24 h 至少 6 次标准化疼痛评估,并记录目标与干预。
三、药物策略(按“先非阿片,再小剂量阿片,必要时加辅药”的层级)
总原则:以间歇/短效为先、动态滴定,持续评估镇痛-镇静目标与谵妄风险;依肝肾功能/年龄/合并症调整。
1) 非阿片基础药物(首选打底)
对乙酰氨基酚(APAP):阿片节约、总体安全;总日量需计入所有来源并对肝病/低体重者下调(如 ≤2–3 g/d)。
NSAIDs/酮咯酸:短期有效,但有AKI/胃肠出血/血小板抑制风险;酮咯酸按说明警示“合计疗程不超过 5 天”。肾前性低灌注/出血风险者慎用/禁用。
局部药:利多卡因贴/凝胶可作切口与局部痛补充(系统性毒性风险低),作为综合方案一环(证据多来自术后人群)。
2) 阿片类(按需、小剂量、短程)
首选短效品种(如芬太尼/瑞芬太尼)间歇推注或低速维持,配合客观评估减量停用。避免吗啡在肾衰积聚(活性代谢产物 M6G),慢性肝/肾功能障碍者优先选择芬太尼/舒芬太尼/美沙酮等(个体化严密监测)。
阿片诱发痛觉过敏(OIH):尤其瑞芬太尼高剂量/长时暴露后见报道,应关注剂量与替代机制;NMDA‑拮抗剂(如氯胺酮)可能缓解。
3) 辅助镇痛/镇静(阿片节约)
氯胺酮(低剂量镇痛):ICU 患者的系统综述/荟萃分析与多中心研究提示阿片节约、血流动力学总体稳定、短期内谵妄未见增加;作为呼吸抑制风险高或阿片难控疼痛者的有用选项。
α2‑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可乐定):具镇静+一定镇痛/阿片节约特征,利于轻度可唤醒镇静与夜间睡眠模式;但2025 大型 RCT显示相较丙泊酚并未缩短拔管时间,强调个体化(谵妄高危/睡眠差/需合作沟通者可优先)。
静脉利多卡因:围术期证据相对充分,ICU 数据不足且异质性大;可在研究/严格监护下尝试,注意血药浓度与心律毒性监测。
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可在拔管后或夜间烧灼/触诱痛明显人群短期、低剂量试用;FDA 警示与阿片/呼吸基础疾病合用有呼吸抑制风险,老年/慢阻肺/睡眠呼吸障碍者慎用。
四、区域镇痛(能做时就“去中心化”处理痛源)
肋骨骨折/胸壁痛:
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随机研究提示早期镇痛改善、阿片消耗减少,对咳嗽/肺复张/激励性肺量计依从性有帮助。
硬膜外镇痛:在“是否降低插管/通气风险、并发症与住时”等硬终点上的结果不一致,需权衡凝血/感染/低血压风险及护理资源。
实施前置条件:超声引导、凝血评估、通气与血流动力学稳定、护理路径与镇痛评估同步。
五、非药物干预(Bundle 化并行)
早期活动与家属参与:ABCDEF 组合的“E/F”与更短通气/住时相关。
睡眠卫生与人文照护:降噪/调光、夜间最少干扰、昼夜节律重建,契合 eCASH。
音乐等舒缓疗法:成人 ICU 随机研究与系统评价提示对痛感评分有小到中等幅度降低,可作为低风险补充。
操作流程优化:吸痰、翻身、拔胸管、换敷料等高痛程序前给予预防性镇痛(如小剂量短效阿片/氯胺酮推注),已被随机对照研究支持。
六、将证据变成路径:ICU 多模态镇痛 8 步法(可直接纳入医嘱/表单)
设定目标:记录疼痛目标(如 NRS ≤3/CPOT ≤2/BPS ≤3)与RASS −2~0。
基础评估:入科与每班至少一次 + 程序前后评估;不能沟通者用 CPOT/BPS。
非阿片打底:常规 APAP(考虑总量与肝功能);NSAIDs 仅用于低风险短疗程,严格≤5 天(酮咯酸),评估肾前性风险。
阿片按需:优先短效、以推注代替长期深度持续泵注;肾功能不全避免吗啡,优选芬太尼等。
阿片节约辅药:
低剂量氯胺酮(持续或程序前推注)用于阿片难控/需呼吸驱动者;
右美托咪定用于“易谵妄/睡眠差/需沟通”的轻度镇静;注意与丙泊酚的拔管时效差异证据。
机会性区域镇痛:胸壁/腹壁/四肢创痛优先考虑 ESPB/SAPB/周围神经阻滞;有条件时与麻醉团队协作。
程序性镇痛:吸痰/翻身/换管/拔胸管前小剂量短效阿片或氯胺酮;必要时用瞳孔测痛辅助判断。
每天“去药化”:联动 SAT/SBT;记录 24 h 阿片MME、辅药暴露、谵妄筛查、活动等级与不良事件,达标则进一步降阶/停药。
七、特殊人群与情境
肾功能不全:避免吗啡/可待因(代谢物蓄积),首选芬太尼/美沙酮/舒芬太尼,或谨慎用氢吗啡酮并密切监测。
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APAP 总量下调;右美/丙泊酚按血流动力学与肝代谢耐受性调整。
老年/高谵妄风险:避免深镇静与苯二氮䓬,优先 eCASH/右美路线,强化非药物与昼夜节律。
神经重症:可用 CPOT‑Neuro;区域镇痛注意颅压/凝血。
合并阿片使用障碍(OUD):维持/启动美沙酮/丁丙诺啡时需跨学科协作,MMA 以非阿片与区域镇痛为骨架,防止戒断与过度阿片追加。
八、质量改进与数据跟踪(建议科室 KPI)
过程指标:评估依从性(≥6 次/24 h)、目标记录率、程序性预防镇痛实施率、ABCDEF 组合达标率。
结局指标:24 h 阿片 MME、非阿片覆盖率、RASS 目标达标率、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ICU 住时、拔管再插管、跌倒/误拔等。
教育与路径:采纳 2025 PADIS 聚焦更新与 ICU Liberation 资源,建立本院化的“镇痛优先+MMA”路径与药事审方要点。
九、常见用药与策略快速表(示例)
说明:示例供路径起草与讨论使用,实际给药需结合本院药事规定、监护能力与患者状态个体化调整。
十、争议与前沿
右美托咪定是否优于丙泊酚? 2025 多中心 RCT 未见拔管时间优势,提示药物选择更多取决于**患者表型(谵妄/呼吸驱动/血流动力学)**而非“绝对优劣”。
静脉利多卡因在 ICU:最新可行性研究提示未来 RCT 可实施,但当前不建议常规应用。
阿片诱发痛觉过敏:围术期证据较多,ICU 真实世界仍在探索,强调限制累计暴露与加入 NMDA‑拮抗剂/区域镇痛以降低风险。
结论
多模态镇痛在 ICU 的本质是评估驱动的团队运动:以非阿片打底 + 阿片按需 + 阿片节约辅药 + 区域镇痛 + 非药物成束构建层级化路径,并以 ABCDEF 推动文化变革与质量改进。循证框架由 2018 PADIS 及其2025 聚焦更新、eCASH 概念与最新 RCT/系统评价共同支撑;落地的关键在于流程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