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正确答案了吗?感染性休克中的液体治疗与早期血管加压药应用
时间:2025-05-27 12:12: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尽管遵循既定的复苏方案,感染性休克仍是重症监护室(ICU)中最致命、最复杂的综合征之一 🏥,死亡率仍高达 60% ⚠️。《重症医学杂志》(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这篇详尽且及时的综述 📚 对我们的常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并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理学原理 🧠、循证医学支持的策略 💉。
关键见解 🩺:
1. 核心问题:持续高死亡率 🚨🧪
感染性休克的本质是血管麻痹状态,表现为严重血管扩张 🫀 和血管渗漏 🧪。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 是典型特征 📉,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目标值(如慢性高血压患者 ⬆️、颅内压升高患者 🧠、腹腔高压患者 🩻)。低血压持续时间 —— 尤其是早期 ⏳—— 是导致器官损伤 🫁 和死亡 ☠️ 的关键因素。
2. 重新审视液体复苏 💧📊
传统方案(如 30 ml/kg 补液)可追溯至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Rivers 2001 研究)🧾。但多项大型试验(ProMISe、ARISE、ProCESS、PRISM)均未显示其较保守策略具有 mortality 获益 🧪。
“先补液” 策略的主要问题:
液体超负荷风险 💦
并非所有患者均对容量治疗有反应 ⚠️
患者个体表型和基础治疗差异大 🧍♂️🧍♀️
许多场景下缺乏床旁实时超声评估 🖥️
结论: 仅当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时才给予液体治疗 ✅,理想情况下通过动态指标评估 📈。目标是提高平均系统充盈压(MSFP)和心输出量(CO)—— 而非仅维持 MAP 💡。
3. 早期应用血管加压药的新证据 ⏱️🧴
早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1 小时)⏳ 与以下结果相关:
更快达到 MAP 目标 📉
总补液量更少 🧪
肺水肿风险降低 🫁,心律失常更少 ❤️
生存率提高 ✅
关键研究:
CENSER 试验:早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组休克控制率更高(76% vs 48%)🔬。
Ospina-Tascón 队列研究:早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使 28 天死亡率风险比(HR)降至 0.31 📊。
SOAP 研究:液体超负荷是死亡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
机制解析: 早期去甲肾上腺素不仅维持 MAP,还可:
增加前负荷和心输出量 💓
通过内脏血管收缩增强静脉回流 🫀
可能改善微循环和器官氧合 🧬
4. 外周静脉应用血管加压药?可行 💉🆗
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有效 🛡️,即使在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前即可使用,超千例患者的试验已证实这一点 🧪。无需等待中心静脉通路而延迟用药 ⛔。
5. 个体化血流动力学监测 🖥️📈
舒张压(DAP)<60 mmHg 或舒张压休克指数(DSI = 心率 / 舒张压)>2.2 提示血管麻痹 🧠。
若存在上述指标,无需等待充分液体复苏,立即启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 ⚡。
6. 血管加压药的替代与联合用药 🧴🧪
血管加压素: 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达到 0.25–0.5 mcg/kg/min 时加用。部分证据显示其可能保护肾功能 🩸,但无 mortality 获益(VANISH 试验)📊。
肾上腺素 /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不可用时的替代方案 🚫,但需注意心律失常风险 ⚠️。
糖皮质激素: 若液体治疗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后 MAP 仍未稳定,推荐氢化可的松(200 mg / 天)💊。但给药时机和个体化方案尚无共识 ❓。
7. 液体 - 加压药协同:理想策略 🧠⚖️
最佳方案可能是在复苏首小时内同时给予小剂量液体 💧 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一策略:
更快提升 MAP 📉
减少液体超负荷 💦
潜在改善组织灌注 🧬
改善临床结局 ✅
8. 待解之谜 ❓🧪
最佳顺序:先补液 vs. 同步给药?
去甲肾上腺素的理想启动时机和滴定方案? ⏱️
个体化血管加压药应用与表型分析? 🧬
床旁评估工具在所有 ICU 中的优化使用? 🩺🖥️
总结 🧾🧠:
传统复苏方案可能已过时 🛑。基于生理学原理、个体化的早期去甲肾上腺素 💉 联合精准液体治疗 💧 策略不仅合理 —— 更有循证医学支持 📚。是时候摒弃 “一刀切” 的感染性休克治疗模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