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S:盆腔全切除术术后10年以上患者的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研究
时间:2025-06-15 12:11: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Highlight
- 盆腔全切除术(Pelvic Exenteration, PE)为晚期或复发性盆腔肿瘤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根治手术选择。
- 本研究首次系统报道PE术后10年至多17年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显示约1/3患者可长期存活。
- 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患者术后18个月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并在随访期内维持稳定,身心健康状况接近一般人群水平。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概述
盆腔全切除术(PE)是一种针对晚期原发或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自20世纪40年代首次实施以来,已逐步被确认是具有生存获益的有效治疗手段。尽管PE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伴随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及功能障碍,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是唯一潜在治愈的希望。
当前学术文献多关注术后5年内的生存数据及短期生活质量,但对于PE术后超过10年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缺乏系统研究。为填补这一领域空白,澳大利亚悉尼皇家阿尔弗雷德医院(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开展了这项涵盖2008年至2014年PE患者的纵向研究,目标在于评估PE术后10年及更长时间段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该研究成果刊载于《The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25年第112卷第6期,文章编号znaf123)。
研究背景与现有问题
PE对部分晚期及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根治潜力,但手术复杂,伴随长期的恢复期与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治疗后的患者常面临肛管、膀胱造口术及复杂重建带来的身体现象学变化,影响生活活动及心理健康。术后首年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随后逐步改善,约12至24个月可恢复至可接受水平。
目前,大多数研究报道的生存数据集中于术后5年范围,且长期生存率报道参差不齐(5年生存率范围10%-90%不等),而系统评估患者术后10年以上身体及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则极为有限。鉴于PE的巨大医疗资源投入及对患者生活的深远影响,了解超过10年生存患者的终身影响和生活质量轨迹,对临床决策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2008年至2014年在悉尼皇家阿尔弗雷德医院接受PE的273名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纳入标准为完成至少一次生活质量问卷的患者,排除年龄<18岁及无法使用英语完成问卷者。患者均由多学科团队(MDT)精选,确保手术适应症合理。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了通用型SF-36v2健康调查问卷(评估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及结直肠癌专用的功能评价问卷FACT-C。问卷分别在术前(基线)及术后多达10个时间节点(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直至10至17年)进行采集。
生存数据通过新南威尔士州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记处进行数据联接,使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率。
为减少选择偏倚,所有符合条件患者均被邀请完成问卷,多种方式发放问卷(邮件、电子邮件、电话),并设置跟进提醒。
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特征
- 纳入患者273例,男性占59.3%,中位年龄61岁。
- 216名患者(79.1%)同意参与生活质量调查,10年以上时点完成问卷者为32人。
- 71.1%接受部分盆腔切除术,39.9%因复发性直肠癌接受手术。
- 中位手术时间为9.3小时,76.2%获得R0切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