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开发预测CD3xCD20双抗CRS风险的列线图
时间:2025-06-23 12:12: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双抗的CRS模型
双特异性抗体(BsAbs)是一类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人工蛋白,在临床开发的各种BsAbs中,重定向T细胞或NK细胞至肿瘤相关抗原的BsAbs显示出显著的前景,因为它们能够激活内源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且不依赖于Fcγ受体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特别是针对CD3和CD20的BsAbs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挽救治疗中取得了新的里程碑,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NHL患者中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单药抗肿瘤活性,包括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等。
然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CRS) 仍然是CD3×CD20 BsAbs临床实践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但与CAR-T相比,CD3×CD20 BsAbs的毒性数据有限,CRS风险因素很少被讨论。为了确定潜在的预测因素,并构建中国患者CD3×CD20 BsAbs治疗中≥2级 CRS 的列线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近日发表于《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研究方法&结果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CD3×CD20 BsAbs治疗的87例连续B-NH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引入了包括机器学习算法在内的多种方法。研究的主要临床结果为≥2级CRS。
患者特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岁,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2。42例(48.3%)患者发生CRS,包括27例1级,9例2级,5例3级和1例5级。
预测因素:通过LASSO回归分析,研究者确定了四个潜在的预测因素:大包块疾病(>5cm)、既往治疗线数(≥3)、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和血小板计数(PLT)。
列线图构建:使用Bootstrap重采样进行内部验证和模型构建,最终建立了预测列线图,其ROC-AUC为0.867(95% CI 0.719–0.954)。
总结
将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与预测列线图相结合,增强了分层CRS风险的能力,并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管理,而且为扩展BsAb治疗到不同患者群体提供了基础,为改善淋巴瘤预后铺平了道路。
研究团队计划在中国开展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以评估格菲妥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计划与国际专家合作进行进一步验证和分析,以探索该模型在非中国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Sun, P., Chen, C., Zhao, BT.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and nomogram for the risk of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with anti-CD3 × CD20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Chinese patient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74, 236 (2025). https://doi-org.ctust.aliya.filescenter.top/10.1007/s00262-025-0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