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复苏室事件,这次和麻醉医生无关
时间:2025-07-30 10:18: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拔管后的呼吸监测是高风险环节。近期某三甲医院发生一起呼吸抑制事件,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骤降,幸而及时发现并抢救。但调查显示,此次事件并非麻醉操作失误,而是暴露了当前PACU监测手段的短板——缺乏实时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导致医护人员仅能依赖人工观察和间歇性血氧监测,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事件经过
患者张某,45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接受全身麻醉。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拔管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SpO2 98%,心率80次/分),但未记录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及详细意识恢复状态。
拔管后9分钟,患者被护送转至普通病房。途中,陪同的麻醉科规培医生未持续监测呼吸状态,仅依赖间断听诊。到达病房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SpO2骤降至50%,紧急气管插管抢救后仍因缺氧性脑损伤转入ICU。
关键问题分析
拔管评估不充分:患方认为医护人员未观察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如抬头、肌力)及空气吸入下的SpO2,可能遗漏阿片类药物残余导致的呼吸抑制。尽管麻醉恢复室常规工作流程都有这些必备监测护理流程,但是否观察了患者情况没有当时的证据,因此院方相对被动。
监测手段缺失:患方认为PACU无EtCO2监测,仅依赖SpO2和人工观察,无法早期发现通气不足,这方面网上有大量资料可查。关于这方面,院方手麻系统呼末中断确实相对被动。尽管院方认为呼末属于新型监测手段,但患方找到专业的团队搜集资料,认为多个国际、国内指南均要求全麻过程中应当监测呼末,不应当以医院无相关监测设施而忽略患者安全。
问题根源
监测手段不足:大多数医院PACU仅配备SpO2和心电监护,EtCO2监测未普及,无法反映通气有效性,另外很多医院无法实现全麻结束至恢复室的呼末监测“无缝”对接。
人力负荷过重:PACU患者周转快,医护人员需兼顾多台设备报警和临床操作,难以持续观察细微呼吸变化。
风险认知偏差:部分医院认为“血氧正常即安全”,忽视了呼吸抑制早期可能无SpO2下降的特点。
改进建议
推广EtCO2监测:尤其在阿片类药物使用患者中,实时监测通气状态。
引入智能预警系统:通过AI算法分析呼吸波形,提前预警异常。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加恢复室专职监测人员,减轻临床压力。
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麻醉安全不仅依赖医生技术,更需系统性监测支持。在人力有限的现实下,技术升级才是降低风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