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Network Open:数字疗法与自杀预防,针对高风险人群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

时间:2025-08-12 12:11: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自杀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自1999年以来,其发生率已攀升超过33%,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万成年人经历非致命性的自杀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在出院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面临着最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自杀企图复发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采用新一代CBT方案治疗能够使表现出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患者的自杀行为减少40%以上。有研究指出,在接受了仅仅4次CBT治疗后,出院患者的自杀尝试率显著降低了超过60%。

尽管CBT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其干预措施的推广和实施仍然面临重重挑战,效果也不如预期般理想。因此,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普及开来,并提高其在实践中的执行效果,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患者可直接使用的软件应用,能以高保真度提供循证干预,具有即时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优势,为解决上述实施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数字治疗干预工具的有效性。该工具通过提供自杀聚焦的CBT内容,用于减少因自杀尝试或自杀意念住院患者的自杀行为。研究假设与活性对照应用相比,该数字治疗干预在首次自杀尝试时间(主要终点)、自杀意念变化及临床改善(次要终点)方面具有统计学显著优势。

本研究为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于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美国6个精神病学院住院部开展,这些住院部在规模、地理位置和服务社区方面具有多样性。

研究采用计算机化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按研究地点、性别、种族民族(美国印第安/阿拉斯加原住民、亚裔、非裔美国人等)和终身自杀尝试史(0次、1次、≥2次)进行分层,将参与者随机分配至数字治疗组或对照应用组。

因主要终点超过预设无效边界,数据管理安全委员会提前终止了试验,统计分析遵循意向性治疗原则。研究通过了Western-Copernicus Group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遵循CONSORT报告指南。

研究人员纳入18岁及以上因自杀尝试或自杀意念(自杀意念量表SSI总分≥5分)住院的成年患者,需拥有可运行干预应用的智能手机并能提供2个可验证的紧急联系人。排除标准包括急性精神状态受损无法知情同意、认知或医疗条件影响数据完整性、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最终共纳入339名参与者,平均年龄27.9岁,女性占66.1%。

两组参与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自杀风险评估、支持性倾听、危机资源提供、临床医生评估、安全规划和门诊治疗转诊。数字治疗组使用包含12个模块的应用,每个模块10-15分钟,内容源自自杀预防CBT,涵盖危机应对规划、致命手段限制、情绪调节和认知重评技能等,通过聊天机器人、叙事视频和患者真实体验演绎交付,需完成前一模块才能进入下一模块。

图:研究流程图

对照组使用包含12个模块的应用,提供常规治疗中的安全规划、心理健康症状和诊断的psychoeducation、遵医嘱鼓励及专业资源转诊等内容,界面和互动形式与数字治疗组相似,但无情绪调节和认知重评技能训练。两组均在出院前完成第一个模块,其余模块出院后自主完成。

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首次实际自杀尝试的时间(天数)。次要终点包括基线至24周的自杀意念变化(SSI总分变化)和24周时临床医生评定的临床改善情况。敏感性分析终点为自杀尝试率(实际、中止和中断的尝试),并预设按有无既往自杀尝试进行亚组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混合效应模型(自杀意念变化)、零膨胀负二项式(ZINB)回归(自杀尝试率)和logistic回归(临床改善),调整年龄、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和终身自杀尝试次数等协变量。

研究结果

1、主要终点

266名(78.5%)参与者完成至少1次随访,两组首次实际自杀尝试时间无显著差异(log-rank检验χ²=3.6,P=0.06),12个月累积自杀尝试概率数字治疗组为18.3%,对照组为9.0%。

2、敏感性分析与亚组结果

在170名有既往自杀尝试的参与者中,数字治疗组随访自杀尝试调整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70vs1.68次/人年,率比0.42,P=0.04),相对降低58.3%。该亚组中,数字治疗组临床改善率(97.9%)显著高于对照组(87.5%,OR=7.59,P=0.04)。

图:数字治疗组与对照应用组在随时间推移的自杀企图累积概率及自杀意念自基线的平均变化

3、自杀意念与干预使用

自杀意念轨迹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2.9,P=0.04):数字治疗组24周内持续下降,对照组下降至12周后上升。数字治疗组平均完成4.4个模块,少于对照组的5.9个(P=0.02),但两组对干预的可信度感知无显著差异(P=0.16)。

4、安全性

对照组发生1例自杀死亡,数字治疗组无自杀死亡。两组不良事件的数量、严重程度和性质相似,与设备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均占2.5%。

总之,基于智能手机的自杀聚焦CBT数字治疗干预未改变高自杀风险住院患者出院后首次实际自杀尝试的时间,但有助于维持自杀意念的减少。重要的是,在有既往自杀尝试的患者亚组中,该干预显著降低了复发性自杀尝试率(相对降低58.3%),并提高了临床医生评定的临床改善比例。这提示数字治疗可能对特定高风险人群具有针对性效益,为优化自杀预防干预的精准实施提供了依据。

原始出处

Bryan CJ, Simon P, Wilkinson ST, et al. A Digita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for Inpatients With Elevated Suicide Risk: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2025;8(8):e2525809.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25809.

上一篇: Ann Rheum Dis:神经精神性系...

下一篇: Ann Rheum Dis:‌关节周围炎...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