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突破性进展
时间:2025-08-13 12:12: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由于『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呼吸抑制等严重副作用,全球疼痛医学领域正加速探索非阿片类镇痛药物。
这些新型药物主要靶向疼痛信号传导的不同环节,包括外周阿片受体、神经肽系统、炎症通路、离子通道等,旨在提供高效镇痛的同时减少中枢副作用。
本文将系统总结近几年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突破性进展,涵盖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已上市药物的新适应症拓展。
外周κ阿片受体激动剂
1.1 HSK21542(安瑞克芬)
研发机构:海思科(中国)
作用机制:选择性激活外周κ阿片受体(KOR),抑制疼痛信号传导,但不透过血脑屏障,避免中枢副作用(如欣快感、呼吸抑制)。
临床进展:II期试验(2023):在骨科术后镇痛中,HSK21542(0.5mg IV)的镇痛效果与曲马多相当,但未观察到呼吸抑制或成瘾倾向。
III期试验(2024-2025):目前正在中国30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预计2025年底提交NDA(新药申请)。
优势:适用于中至重度急性疼痛(如术后痛、创伤痛)。无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风险,可能成为术后镇痛的一线选择。
1.2 Difelikefalin(CR845/Korsuva)
研发机构:Cara Therapeutics(美国)
适应症:最初用于尿毒症瘙痒症,现探索急性疼痛管理。
作用机制:外周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抑制伤害性信号传入脊髓。
最新数据(2024):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Difelikefalin(1.0μg/kg IV)联合多模式镇痛可减少40%吗啡用量。主要副作用为轻度头晕,无呼吸抑制或滥用潜力。
神经肽B/W受体(NPBWR1)靶向药物
2.1 NPB-23 和 RTIBW-16
研究团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作用机制:NPBWR1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背角)高表达,激活后可抑制疼痛信号上行传导。
动物模型数据(2024):
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CIPN):鞘内注射NPB-23(10nmol)可减少奥沙利铂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过敏。
炎症性疼痛:RTIBW-16在CFA(完全弗氏佐剂)模型中显著降低热痛敏反应。
未来潜力:可能用于癌症相关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避免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问题。
速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3.1 MR-107A-02(速效美洛昔康)
研发机构:Viatris(美国)
作用机制:改良型COX-2抑制剂,通过纳米颗粒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15分钟内起效(传统NSAIDs需1-2小时)。
III期试验(2025):
疝修补术:MR-107A-02(30mg IV)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安慰剂,且减少50%阿片类药物需求。
拇囊炎切除术:单次给药可持续镇痛12小时,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于传统NSAIDs。
市场前景:预计2026年获批,可能成为术后急性疼痛的标准NSAID选择。
3.2 TRK-700(新型COX/5-LOX双抑制剂)
研发机构:Teikoku Pharma(日本)
优势:同时抑制COX(前列腺素生成)和5-LOX(白三烯生成),减少炎症性疼痛,且不增加心血管风险。
II期试验(2024):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TRK-700(200mg bid)的镇痛效果与塞来昔布相当,但胃肠道出血风险更低。
钠通道阻滞剂(Nav1.7/1.8抑制剂)
4.1 VX-548(Vertex Pharmaceuticals)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Nav1.8钠通道(主要在外周神经表达),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III期试验(2024-2025):
腹部整形术:VX-548(100mg bid)在术后48小时内镇痛效果优于安慰剂,与氢吗啡酮相当,但无阿片类副作用。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正在扩展适应症,可能成为首个获批的Nav1.8抑制剂。
4.2 Funapide(XEN402)
研发机构:Xenon Pharmaceuticals
适应症:急性术后疼痛+难治性神经痛。
最新进展:在牙科手术后疼痛模型中,Funapide(400mg)显著降低疼痛评分,且无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大麻素类镇痛药
5.1 EMA401(口服大麻二酚类似物)
研发机构:Novartis
作用机制:靶向CB2受体(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减少炎症反应。
II期试验(2024):
在急性腰背痛患者中,EMA401(200mg/day)的镇痛效果与低剂量曲马多相当,且无精神活性作用。
5.2 Dexanabinol(HU-211)
研发机构:Ester Neurosciences
特点:非精神活性大麻素衍生物,具有神经保护和镇痛作用。
最新研究: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Dexanabinol可减少急性疼痛并改善认知功能。
其他新兴靶点
P2X3受体拮抗剂(Gefapixant类似物)正在探索用于术后咳嗽相关疼痛。NGF抑制剂(Tanezumab后继药物)尽管因关节病变风险受限,但新型抗NGF抗体(如LY2951742)仍在急性疼痛领域进行优化试验。
未来研究方向
1.个体化镇痛:基于基因检测(如COMT基因多态性)选择最佳药物。
2.联合用药策略:如外周κ激动剂+速效NSAIDs,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
3.AI辅助药物设计: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候选化合物(如NPBWR1激动剂)。
随着这些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陆续上市,急性疼痛管理将进入更安全、精准的时代,为麻醉医生和疼痛科医生提供更多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