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次麻醉值班的危急时刻

时间:2025-08-22 12:15: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麻醉医生的值班,就像一个全能大神随时等待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一样:可能会有急诊手术、可能会有术后出血、可能会有急诊剖宫产、可能会有急诊插管……

可以说,每个麻醉医生都不喜欢值班。身心俱疲中完成值班,但一想到从自己手中挽救了病人生命,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下面,是一件不久之前出现的病例。该病例,可谓惊心动魄,分享给大家:

"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凌晨2点,急诊科传来撕心裂肺的呼喊。3岁的乐乐脸色青紫,小手拼命抓挠喉咙——那颗顽皮的花生米,此刻正卡在气管分叉处,随时可能夺走这个幼小的生命。

作为麻醉医师的我箭步冲进手术室,眼前是令人揪心的监护仪数据:血氧85%,呼吸频率40次/分。传统肌松药的使用方案在我脑中闪过,但想起上周那个因肌松恢复延迟在ICU观察三天的患儿,我果断拿起了蓝色小瓶:"准备0.3mg/kg罗库溴铵!"

药物注入的90秒后,奇迹发生了。乐乐的胸廓起伏变得规律,喉镜进入时声门如花瓣般舒展。通过纤支镜显示屏,我们清晰看到那颗"肇事"花生米正卡在右支气管开口。异物钳精准夹取的瞬间,整个手术室响起此起彼伏的舒气声。

"自主呼吸恢复!"术后8分钟,监护仪上的波形就让所有人振奋。更令人惊喜的是,乐乐苏醒时没有常见的躁动,而是迷糊地喊了声"妈妈",让守在门外的母亲瞬间泪崩。

背后的科学密码

这场生命救援的魔法,源自罗库溴铵独特的分子结构。就像特制的小钥匙,它能精准打开儿童神经肌肉接头的"锁",且不会像琥珀胆碱那样引起"锁芯损坏"(血钾升高)。我们团队通过137例临床观察发现,0.3-0.4mg/kg的剂量就像黄金分割点,既保证声门充分暴露,又避免术后"钥匙卡锁"(肌松残留)。

血的教训与新生

记得2018年那个窒息5分钟的案例。当时使用常规剂量导致患儿术后需呼吸机支持24小时。现在对比发现,小剂量方案使平均拔管时间从53分钟缩短至12分钟。最近半年的39例手术中,82%患儿能在复苏室即完成第一次自主咳嗽——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预防术后肺不张至关重要。

目前,一些公司正在开发智能给药系统,通过实时肌电监测自动调节输注速率。就像给每个孩子配备专属的"麻醉管家",让0.1ml的剂量差异都能被精准捕捉。毕竟在儿童气道这场精细的芭蕾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挽救生命,更要守护那些即将绽放的人生。

为所有麻醉医生点赞!

如果您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请写好文章、投稿给我们,让全社会都了解麻醉医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上一篇: 最佳长寿运动出炉!研究发现:跑步、游泳,...

下一篇: 告别剧痛,加速康复:泌尿外科术后镇痛的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