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蔚青教授:护理手中的超声“标尺”,成人GRV监测规范化技术赋能重症营养 | 第九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5-08-22 12:16: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成人胃残余量(GRV)是评估重症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时胃排空功能的重要指标。过高的GRV提示可能存在胃潴留,增加误吸、肺炎等并发症风险。尽管GRV监测被广泛使用,但临床实践中存在操作不统一、判断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近期,第九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蔚青教授就“成人GRV监测规范化技术赋能重症营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梅斯医学: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成人GRV监测中,超声这一“标尺”具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相比传统监测方式有哪些独特优势?

张蔚青教授:GRV监测中的应用,堪称护理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相较于传统回抽法,其核心优势突出且应用价值显著。在可视化评估方面,传统回抽法需通过胃管抽取液体估算 GRV,却存在 “黑箱” 问题 —— 无法直观判断胃内容物的真实状态,而超声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胃窦部结构,直接观察胃内容物的性状,无论是液体、固体、气体还是混合物,都能清晰呈现,为 GRV 评估提供更全面、直观的依据。​

不仅如此,超声技术还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评估的有机结合。定量层面,通过测量胃窦横截面积、长度及容积,结合改良的胃窦容积公式等进行计算,可更准确地推算出 GRV 值;定性层面,超声能清晰区分胃内容物的物理特性,如液体与气体的分层情况,进而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潴留或肠内营养不耐受问题,让 GRV 监测更具科学性。​

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上,超声技术同样表现优异。其无辐射、无创的特点,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的身体干扰,且可在床旁快速完成监测操作,尤其契合重症患者需动态监测 GRV 的需求;反观传统回抽法,因依赖胃管操作,易引发误吸、黏膜损伤等并发症,而超声技术则显著降低了这类操作风险,提升了监测过程的安全性与效率。​

在临床实践指导层面,超声技术获取的 GRV 监测结果,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撑,助力其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调整方案,例如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暂停营养输注、调整输注速度或更换营养制剂等,通过科学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总之,超声技术凭借 “可视化 + 量化” 的双重核心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回抽法的局限性,让 GRV 监测更精准、更安全、更具临床指导意义,已成为重症护理中 GRV 监测的重要且可靠的技术工具。

梅斯医学:在重症营养支持中,成人GRV监测规范化技术的推行,对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能带来哪些实际影响?

张蔚青教授:GRV(胃残余量)监测规范化技术的推广,对提升重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的多个核心维度。首先,在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通过对 GRV 的实时动态监测,护理人员能够早期精准识别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信号,如胃潴留、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倾向等,进而及时采取调整营养方案、加强体位护理等干预措施,从源头减少吸入性肺炎、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患者安全筑牢防线。​

其次,该技术为优化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GRV 作为评估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核心指标,能够直观反映患者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护理人员可根据规范化监测获取的 GRV 数据,动态调整肠内营养的输注速率、营养液浓度,或在必要时更换更易耐受的营养配方,避免因盲目输注导致的营养供给不足或不耐受问题,最终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达标率,为机体康复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撑。​

规范化的 GRV 监测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基于 GRV 导向的个体化营养管理模式,能够切实缩短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依赖时间,同时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及总体死亡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营养达标时间的提前,有助于维持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稳定,减少因营养不足导致的免疫抑制,进而缩短 ICU滞留时间,加速患者向普通病房过渡。​

此外,该技术的推广还助力推进标准化护理实践的落地。尽管 GRV 监测已成为重症护理的常规项目,但当前临床中对 GRV 阈值(如干预警戒值)、干预措施的界定仍存在差异,例如不同研究对 “需暂停肠内营养的 GRV 值” 存在 “>500 mL”“>250 mL” 等不同标准,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护理操作的不一致性。因此,GRV 监测规范化的推进,亟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建立统一标准与共识,推动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与干预指南,减少护理实践中的主观偏差,提升重症护理的同质化水平。

梅斯医学:护理人员在使用超声进行成人GRV监测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技术难点,有哪些规范化操作要点需要重点关注?

张蔚青教授:尽管超声技术具备显著优势,但其应用仍面临两类核心挑战,需针对性制定应对策略。一是气体干扰问题,胃内气体(如吞咽空气或肠道积气)会阻碍超声成像,导致图像模糊或误判,对此可通过选择合适探头(如高频线阵探头)、调整患者体位(如左侧卧位)改善,必要时联合 X 线等其他影像学手段辅助验证;二是操作者依赖性问题,超声图像质量及测量结果高度依赖操作者经验,不同护士对同一患者的胃残余量(GRV)评估可能存在偏差,解决思路是依托标准化培训(如参照上海市护理学会发布的《成人胃残余量超声监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范扫查手法、测量参数及图像解读流程。

在规范化操作层面,需明确两大要点:一方面是标准化扫查流程,定位以剑突下为起点,向左移动探头至左上腹胃窦部,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以减少胃内容物重力分布导致的测量误差,参数测量需记录胃窦横截面积(CSA)、长度(L),并按公式 V=CSA×L×0.75 计算容积,避免主观估算;另一方面是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超声设备灵敏度及探头清洁度以完成设备校准,对极高 GRV 等异常值需由两名护士独立测量并交叉验证,必要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此外,还需通过建立超声操作技能定期考核机制强化持续教育,同时与营养科、消化科等开展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基于 GRV 的营养支持方案。综上,超声 GRV 监测需在规范化操作框架下实施,通过技术培训与质量控制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发挥其精准、安全的优势,进而推动护理实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 聚焦HIV主动预防:普及 PrEP 知识...

下一篇: 最佳长寿运动出炉!研究发现:跑步、游泳,...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