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并发症处理:造影剂(对比剂)并发症(25年PCI指南)
时间:2025-08-23 12:08: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虽然现代造影剂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但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来势汹汹,容不得半点犹豫。
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刚注射完造影剂,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或者术后几天肌酐明显升高。这些看似突发的事件,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病理机制和处理原则。今天就来系统梳理一下对比剂的两大主要并发症——过敏性休克和急性肾损伤的识别与处理策略。
过敏性休克:分秒必争的致命威胁
过敏性休克是患者对含碘对比剂发生的急性1型超敏反应,临床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出现就是致命性并发症。这种反应通常在注射对比剂后30分钟内发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压快速下降,且对常规升压药物反应差。
早期识别的关键信号
临床诊断的核心在于排除其他原因的低血压。当患者在冠脉造影或PCI开始后30分钟内,无其他并发症时突发血压快速下降,多巴胺5-10mg静脉反复推注无效或效果差时,就要高度怀疑过敏性休克了。这时候千万不要犹豫,立即静脉推注肾上腺素0.25-1mg,如果能有效升压,基本就能确诊。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休克的血压下降往往比血管迷走反射更为严重和持久。血管迷走反射通常伴随心率减慢,而过敏性休克的心率变化不一定明显,这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
标准化抢救流程
确诊过敏性休克后,抢救治疗要遵循严格的步骤:
肾上腺素使用:立即给予肾上腺素3-10μg/min持续静脉输注或泵入,严密监测血压并调整剂量(I类推荐,C-EO)。血压维持目标是>130/80mmHg,宁高勿低,绝对不能让血压再次下降或反复波动(III-Hm类推荐,C-EO)。这一点在2025年PCI指南中被明确强调。
糖皮质激素应用:同时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1500mg静脉推注抗过敏(I类推荐,C-EO)。如果肾上腺素升压效果差、维持时间短,需要反复推注时,还要追加糖皮质激素剂量,这往往提示患者死亡风险很高。
气道管理:如有喉头水肿应及时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同时需要吸氧、纠酸,维持内环境稳定,反复监测血气分析和乳酸水平评估组织灌注。
减药时机:切忌过早减量肾上腺素,应该在血压明显升高如>160/90mmHg时才被动缓慢小幅减量(I类推荐,C-EO)。

💡 笔者提示
临床中遇到过几例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最深的体会就是"快"字当头。一旦怀疑就要立即用肾上腺素,不要等待其他检查结果。另外,减药一定要小心,必须在血压明显升高如>160/90mmHg时才能被动缓慢减量。曾经有一例患者就是因为过早减量导致血压再次下降,险些发生意外。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预防胜于治疗
对比剂使用后急性肾损伤(PC-AKI)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定义为PCI后48小时内血清肌酐较基线升高≥0.3mg/dl或达到基础值的1.5倍以上。这虽然不像过敏性休克那样立即威胁生命,但对患者长期预后影响很大。
高危因素识别
PC-AKI的高危患者主要包括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CTO病变PCI、高龄患者等。多种评分系统可以帮助评估风险,但无论风险高低,当前指南都推荐对所有PCI患者积极预防(I类推荐,C-EO)。PC-AKI高风险患者,如慢性肾脏疾病合并糖尿病、CTO病变PCI、高龄老年患者等,更需重点防范,有效预防(I类推荐,A)。
临床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高危因素,比如患者的容量状态、心功能水平、既往肾功能基础等。有时候看似肌酐正常的患者,如果同时存在糖尿病、高龄等因素,发生PC-AKI的风险也不低。
核心预防策略
对比剂选择与剂量控制:选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并控制用量<350ml或<4ml/kg或对比剂总量/eGFR<3.4(I类推荐,A)。这是ASPELIN研究等多项经典研究的重要结论。
扩容性水化方案:对心功能正常者,从PCI开始时实施静脉扩容性水化(生理盐水500ml/h)利尿,尽快排出对比剂,以术后4小时内尿量>1500ml为目标(I类推荐,B-R)。

特殊人群处理:
-
对高龄患者,术中静脉扩容性水化速度和入量应减半,术后4小时内排尿量目标不变(I类推荐,C-EO)
-
对心功能严重降低(LVEF≤40%)的患者,术中静脉扩容性水化应控制在<1/3常规量,术中或术毕应常规静脉内给予襻利尿剂利尿(I类推荐,B-R)
-
对合并轻、中度CKD患者,术中应使用等渗对比剂和最少用量,或尽可能在IVUS指导下实施无对比剂PCI(I类推荐,A)
-
对合并严重CKD或有肾透析风险的患者,尿量正常时,术中应使用等渗对比剂和最少用量,或实施IVUS指导下无对比剂PCI(I类推荐,A)
-
对合并严重CKD或有肾透析风险、又无尿或少尿的患者,PCI术前、后应实行防治性血液滤过或透析(I类推荐,A)
他汀类药物预处理:术前常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I类推荐,A)。PRATO-ACS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预防PC-AKI有一定效果,PCI前需常规使用。
💡 笔者提示
水化治疗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细节。我们科的经验是一定要个体化,不能机械执行。比如老年女性患者,心功能稍差的,水化速度就要更保守一些。还有就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气促、下肢水肿等心衰征象,要及时调整方案。曾经遇到一位80岁的患者,严格按照减半方案水化,术后尿量达标,肌酐完全正常。
高危患者的特殊策略
对于合并中重度CKD或有肾透析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的无对比剂PCI技术。虽然技术要求较高,但对保护肾功能确实有效。
必要时可在PCI后进行肾透析或血滤治疗,主动清除对比剂。不过这种情况下,围术期的水化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避免容量过负荷。
并发症处理的系统思维
术前评估的重要性
预防对比剂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术前充分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状态、心功能水平等。对于高危患者,要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
RECOVER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对比剂在肾毒性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临床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等渗对比剂如碘帕醇相比低渗对比剂在减少PC-AKI方面有一定优势。
团队协作的必要性
处理对比剂并发症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过敏性休克可能需要麻醉科协助气道管理,严重肾损伤需要肾内科会诊制定透析方案。建立完善的院内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调动资源。
术后监测与随访
PC-AKI的诊断时间窗是48小时,因此术后监测至关重要。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在术后6-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检测肌酐水平。如果发现肌酐升高趋势,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笔者提示
监测不只是查数值,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有时候肌酐升高不明显,但患者尿量明显减少,也要引起重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对所有高危患者都会在术后第二天重复评估,确保没有遗漏。这样的细致监测,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对患者安全是必要的保障。
抗凝治疗中的出血风险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剂并发症的处理还要兼顾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对高出血风险患者如肾功能不全、高龄、有出血史及低体重等,PCI术中首选比伐芦定抗凝及术后继续用药3小时的方案(I类推荐,A)。
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使用CRUSADE评分及我国的BRIC-ACS评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采用桡动脉入路(I类推荐,A)。这样既能减少血管并发症,又能更好地应对可能的对比剂过敏反应。
总结
对比剂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往往比较棘手。过敏性休克需要分秒必争的抢救,按照I类推荐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肾损伤则重在预防,严格执行指南推荐的各项预防措施。关键是要建立标准化的评估和处理流程,做到早识别、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