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总忽高忽低?慢性肾脏病患者该这样管好血压
时间:2025-09-04 12:12: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临床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他们的血压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有的患者早上测量血压还比较正常,到了下午就飙升到了危险范围;还有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血压控制得还不错,可突然又出现大幅波动……这种血压的不稳定状态,让患者们忧心忡忡,也给慢性肾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稳定的血压至关重要。肾脏就像是人体的“排水工厂”,而血压则是维持这个工厂正常运转的“动力泵”。当血压稳定时,肾脏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过滤血液中的杂质,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但一旦血压失控,肾脏的工作环境就会变得恶劣,这不仅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导致慢性肾病病情的加速恶化。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对于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血压不稳定,
给慢性肾脏病“火上浇油”
(一)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本身已经处于受损状态,而血压不稳定就如同在脆弱的肾脏“伤口”上撒盐。当血压升高时,肾脏内的血管压力增大,肾小球就像是被过度挤压的“滤网”,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肾小球会逐渐硬化,其过滤功能也会随之下降。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持续降低,肾脏无法有效地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就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二)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几率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更是如此。不稳定的血压会使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这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心肌劳损,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同时,血压的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
(三)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血压不稳定会严重干扰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进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然而,不稳定的血压使得医生难以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无法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这不仅会延长治疗周期,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身体痛苦,还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预后不佳。有研究追踪了大量慢性肾病患者,发现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其疾病进展速度明显快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5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比例也更高。
多因素“捣乱”,
血压难以稳定
(一)用药不规范:擅自增减药量、停药等
药物治疗是控制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有些患者在血压稍有下降后,就擅自减少药量,认为“是药三分毒”,能少吃就少吃。还有些患者在血压控制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已经康复,便自行停药。然而,降压药物的作用是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突然减少药量或停药,会导致血药浓度降低,无法有效地控制血压,甚至出现血压反弹升高。例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的患者,突然停药,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血压明显回升,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另外,部分患者用药时间不规律,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就不吃,这也会导致血压波动,难以维持稳定。
(二)生活习惯不良:饮食过咸、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大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饮食过咸是一个常见问题,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肾脏对钠离子的排泄功能减弱,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更为显著。作息不规律同样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而且,熬夜还会影响肾脏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加重肾脏损伤,进一步影响血压控制。此外,情绪波动大也是血压不稳定的诱因之一,当患者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随之升高。比如,有的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加重后,情绪低落,血压在短时间内就升高了不少。
(三)合并其他疾病的影响
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疾病,这些合并症相互影响,使得血压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例如,糖尿病是高血压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肾脏病的常见病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弹性下降,从而影响血压调节。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直接导致肾脏损伤,致使高血压更难以控制。另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也并不少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会导致体内缺氧,激活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而且这种血压升高多在夜间更为明显,进一步加重了血压的昼夜节律紊乱。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导致血压不稳定。
多管齐下,
稳住血压“天平”
(一)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调整
规范用药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慢性肾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多种,如钙通道阻滞剂(CCB)、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肾功能水平、血压高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
以CCB类降压药氨氯地平为例,它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L亚型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氨氯地平作用时间长,降压效果平稳,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能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务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改善生活方式对于稳定血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是饮食方面,慢性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尽量少吃咸菜、腌肉、酱油等高盐食品。同时,要保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等。其次,规律作息至关重要,患者应尽量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每天睡眠7-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血压调节。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也不容忽视,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血压控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慢性肾脏病(CKD) 1-3期患者经医生评估后,可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CKD 4-5期患者需个体化制定方案。
(三)定期监测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及时反馈给医生
定期监测血压能够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掌握血压变化规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慢性肾病患者应每天定时测量血压,一般建议在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各测量一次,并记录好测量结果,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数据。如果发现血压出现异常波动,如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或者血压波动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监测数据,结合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患者连续几天测量发现血压偏高,医生可能会考虑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或者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如果血压出现过低的情况,医生则会评估是否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调整药物种类。此外,患者还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种监测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一天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结语
慢性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规范用药、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血压,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为肾脏健康筑牢防线。希望每一位慢性肾脏病患者都能行动起来,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守护好自己的肾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血压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成员.高血压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04):307-317.
2、张三利,毛志国.当肾病“撞上”高血压该怎么办?[J].科学生活,2024,(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