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患者改善脑血流,控好血压是关键

时间:2025-09-04 12:12: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脑卒中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许多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常担心复发,于是坚持使用抗凝药物或“活血”药物,却忽略了血压管理。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许多患者在卒中后长期存在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这与脑血流不足密切相关。实际上,改善脑血流不能仅仅依赖“活血”方法,控制好血压才是核心环节,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对于预防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血压与脑血流的关系

1. 血压是维持脑血流的重要动力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脑血流的稳定。脑血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即脑血管能够根据血压的变化自动调整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维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然而,卒中后,患者的脑血管调节能力往往会下降,血压的微小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脑血流的稳定性。

2. 血压过高或过低的影响

● 血压过高: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减少脑血流量。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脑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一步降低脑血流。此外,高血压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卒中后,患者的脑血管已经较为脆弱。

● 血压过低:血压过低会使脑部供血不足,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特别是在卒中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低血压可能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3. 长期血压异常的影响

长期血压异常会对脑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影响血液流动效率,进而导致脑血流减少。这种损伤不仅会降低脑血管的弹性和功能,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血压控制不佳

对脑血流的影响

(一)血压过高

1. 脑血管痉挛

血压过高会导致脑血管的过度收缩,即脑血管痉挛。这种痉挛会显著减少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脑血管痉挛不仅会减少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还可能引发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脑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包括内膜增厚和管腔狭窄。这种变化会进一步降低脑血流,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壁的增厚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3. 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过高会增加脑血管破裂的风险,尤其是在卒中后,患者的脑血管已经较为脆弱。脑出血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还可能危及生命。

(二)血压过低

1. 脑部供血不足

血压过低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特别是在卒中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低血压可能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 加重脑组织损伤

低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导致脑细胞的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长期低血压还可能导致脑萎缩,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三)血压波动过大

1. 脑血流忽快忽慢

血压波动过大容易导致脑血流忽快忽慢,这种不稳定的血流状态会干扰脑组织的代谢和功能恢复。脑血流的不稳定可能导致脑组织的反复缺血和缺氧,影响脑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2. 引发新的缺血或出血事件

血压波动过大还可能引发新的缺血或出血事件。例如,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血压突然下降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这些事件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危及生命。

3. 影响脑组织修复

血压波动过大还会干扰脑组织的修复过程。脑组织在卒中后需要稳定的血流供应来支持其代谢和功能恢复。血压的不稳定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脑组织的修复过程受阻,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卒中患者如何通过

控血压改善脑血流

(一)合理用药

对于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是预防复发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卒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将血压稳定在适合自己的目标范围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血压目标值,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卒中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一般应低于140/90 mmHg。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这一目标值,应将血压降至可耐受的最低水平。此外,《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也指出,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和可耐受性的情况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降压目标一般应低于140/90 mmHg。更理想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于有其他合并症(如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目标值可能会有所不同。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卒中患者来说,稳定血压是预防复发和改善预后的核心。在众多降压药物中,选择具有较长半衰期的长效降压药物尤为重要,这类药物能够持续稳定地降低血压,减少血压波动,从而更好地保护脑血管,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氨氯地平是长效降压药物的典型代表,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松弛血管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同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避免血压骤升骤降

血压的急剧波动会对脑血流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可能导致血压骤升骤降的行为。例如,避免突然用力、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或下降,从而影响脑血流的稳定性。

建议避免突然用力,如快速起身或举重,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其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愤怒、焦虑等情绪激动,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日常活动,适当休息,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午休时间不宜过长。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减少卒中复发风险,促进康复。

(三)结合适度运动和饮食调整

适度的运动和饮食调整可以辅助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控制血压,改善脑血流。

1. 适度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建议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适合卒中后患者进行,能够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平衡能力。

2. 饮食调整

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建议患者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例如,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可以帮助调节血压。

3.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波动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患者戒烟限酒。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限酒则有助于控制血压。建议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两杯,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

(四)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是卒中患者控制血压的关键环节。可以在家中备有经过校准的血压计,每天在相同时间(如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包括测量日期、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当天的服药、饮食和运动情况。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或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测量时保持放松,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带紧贴皮肤且不过紧或过松。

建议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定期复诊,将血压记录提供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每6个月对血压计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管理血压,减少卒中复发风险,促进康复。

总结 

对于卒中患者而言,稳定血压是预防复发、改善脑血流的关键。通过合理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来持续稳定血压,减少波动,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同时,结合适度运动、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不仅能进一步辅助血压管理,还能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为患者的康复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07): 603-700.

[2]齐洪武, 郭洪均, 高博健, 等. 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0, 20(7): 525-529.

上一篇: World Journal of Ped...

下一篇: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受体调控额叶皮层多巴胺能...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