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誉教授剖析:医企携手,解锁黑色素瘤本土治疗新密码
时间:2025-09-07 12:08: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独辟蹊径,聚焦肢端/黏膜型特殊亚型,推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本土化治疗方案。同时,创新药企与临床专家并肩前行,推动中国方案闪耀国际舞台。在2025 FCO上,【医悦汇】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共话2025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的创新突破,深度剖析中国创新药物的临床价值与未来图景。 医悦汇:在2025 CSCO指南更新中,中国针对肢端/黏膜型黑色素瘤提出了哪些突破性策略? 陈誉教授:近年来,随着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已获得全球黑色素瘤领域学界的广泛认可。全球第一个按照黑色素瘤亚型(皮肤、肢端、黏膜、眼)来制定的具有引领性意义的指南。 众所周知,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是中国的特殊亚型。在中国,黏膜型黑色素瘤约占全部病例的25%,肢端型则占比近50%。在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中,其基因背景、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后情况均与欧美地区的皮肤亚型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历经二十年的深入研究与探索,逐步积累科学证据,相继推出了基于中国临床实践的研究成果与治疗方案。以今年为例,一个典型案例是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中国主要采用化疗方案,而针对皮肤亚型则以PD-1抑制剂治疗为主。同时,今年我们在肢端亚型黑色素瘤的治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继三药联合方案在晚期一线治疗中取得成功后,该方案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同样展现出显著疗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辅助治疗方面,针对中国常见的黏膜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我们高度关注新辅助治疗策略为肿瘤患者全治疗周期带来的获益。可见,当前我们已将大量研究聚焦于新辅助治疗领域。 医悦汇:您如何看待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在推动这些本土化治疗方案落地和优化中的价值? 陈誉教授:首先,我们要向所有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中国创新药企致以诚挚的感谢。正是得益于它们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不懈付出与辛勤努力,以及与中国临床专家们的紧密携手合作,我们才得以见证近年来中国临床研究与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黑色素瘤为例,尽管其在中国并非高发瘤种,但以黑色素瘤为主要适应证的药物研发却成果斐然。例如,国内最早被熟知的帕博利珠单抗(K药),其在中国获批上市的首个适应证便是黑色素瘤;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同样以黑色素瘤为首个获批适应证。近年来,以黑色素瘤为适应证且率先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的药物已达8个。由此可见,黑色素瘤已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疾病模型与创新药探索的热门领域。 我们目睹了中国创新药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既有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也有靶向化疗药物(即当下热门的ADC药物),还有创新型核素药物,以及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型细胞治疗药物。这些创新药物在肿瘤实体瘤的临床研究中广泛布局,除肺癌、乳腺癌等传统领域外,黑色素瘤等瘤种也成为创新药研发的重点方向。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创新药研发企业立足本土基因特征与疾病亚型特点,与中国学者紧密合作,开展务实创新研究,而非简单照搬欧美指南与研究路径。近年来,众多中国方案成功走向国际市场。今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斩获60余项口头报告,其中11项为重磅研究摘要(LBA),这标志着中国临床研究迎来丰收之年。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中国创新药研发人员与一线临床研究医生的共同努力与携手奋进。我们坚信,中国创新药研发领域必将深耕细作、行稳致远。 与此同时,我们团队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所有创新药物,以务实严谨的态度推进每一项研究工作。我们将严格管理每一位患者,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在确保创新性的同时,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医悦汇:今年是福建省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之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与福建省抗癌协会的故事?以及您在本次会议上的收获。 陈誉教授:今年恰逢协会成立40周年,而我本人也已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深耕21年。这段职业生涯,既是我与医院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我在抗癌协会这个大家庭中不断精进、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 初入医门时,我便有幸加入中国抗癌协会,得以亲身感受老一辈专家学者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他们以奋斗为底色、以引领为使命,躬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的导师与前辈们,不仅以精湛医术言传身教,更以医者仁心诠释职业信仰,这种楷模力量始终激励着我前行。 今年参加协会各类学术活动时,我深刻感受到肿瘤防治理念的革新性突破。从院士论坛到各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一个显著趋势是:行业重心正从单纯治疗向全周期管理延伸。过去我们常聚焦于肿瘤诊治环节,而今"防-筛-诊-治-康"的全链条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这种转变体现在两大维度:前端强化早癌筛查与一级预防,后端注重康复管理与生存质量提升。 在院士论坛上,林东昕院士关于精神焦虑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研究,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的健康指引;林圣彩院士提出的饮食管理策略,更从生活方式层面为癌症防治开辟了新路径。这种顶层设计下的科学普及,与各专业委员会在基层开展的防治实践形成有机联动。可以说,今年协会通过全周期、多维度的学术布局,既推动了学科发展,更向社会传递了科学的癌症管理理念,实现了专业引领与公众教育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