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奶到说话,舌系带过短影响居然这么大
时间:2025-08-22 12:14: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舌系带是舌头下方连接舌体与口腔底部的一条褶皱状结缔组织。你可以让孩子张开嘴、翘起舌头,这时能看到舌头与口底之间那根细细的 “纽带”,这就是舌系带。
舌系带过短是我们门诊的常见病,婴幼儿和儿童尤其多见,成人也会出现,但相对较少。
先详细了解什么是舌系带过短
人类胚胎在发育阶段,舌系带通常会正常退化。即便胎儿时期没退化完全,随着出生后宝宝的生长发育,舌系带也会慢慢后移,以便于舌头能灵活活动。
但,就有那么一部分宝宝的舌系带并不遵循这个规律 —— 它会长期保持靠前的位置,而且又短又厚,这样就限制了舌头的运动,也就是 “舌系带过短”。
但家长无需过度紧张,在很多时候,舌系带只是 “外观偏短”,实际不影响生活:比如有些宝宝舌头伸出时看似舌系带靠前,但吃奶、说话均正常,这类情况多会随生长发育自行改善,无需特殊处理。
如何判断要不要干预?看 “核心功能是否受影响”
判断孩子的舌系带过短是否需要干预,关键看是否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正常的口腔功能是否受影响。我们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分阶段观察:
新生儿期(0-1 个月):重点观察吃奶情况
新生儿舌头的核心功能是吸吮,若舌系带过短影响吃奶,会出现以下信号:
-
含乳困难:宝宝含乳头时嘴巴张不大,舌头无法包裹乳晕,乳头易滑落;妈妈乳头反复红肿、破损,哺乳时疼痛剧烈。
-
吸吮效率低:宝宝吃奶时间长却吃不饱,吃完频繁哭闹,体重增长缓慢(正常每周增重 200-300 克,若低于 150 克需警惕)。
-
舌头活动异常:吃奶时舌头不会 “波浪式蠕动”,而是僵硬地像 “小铲子” 顶向乳头,说明吸吮功能已受影响,需尽早处理。
此时手术简单,无需麻醉,医生用无菌剪刀轻剪即可,宝宝痛感轻微,恢复快。
若宝宝含乳稳、吞咽顺,妈妈无疼痛,体重增长正常,即便舌头外观偏短,80% 会随生长自行改善,无需干预。
婴幼儿期(1-3 岁):关注舌头活动灵活性
此阶段宝宝开始吃辅食、学说话,舌头活动受限会影响日常功能,需手术的信号包括:
-
舌头无法伸出唇外,或伸出时舌尖呈 “W” 形(被拉成两道沟);
-
吃固体食物时无法用舌头推送至牙齿咀嚼,只能直接吞咽,频繁呛咳;
-
喝水时嘴角漏液,无法舔舐嘴唇上的食物残渣。
若宝宝舌头能伸到唇外,仅舌尖稍圆钝,且啃食、用勺吃饭均正常,属于轻微过短,可继续观察,不必急于手术(手术虽小仍有创伤)。
学龄前(4-6 岁):判断发音是否真受影响
发音受口腔肌肉、听力、语言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舌系带过短并非主因。如出生时难产缺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听力障碍、先天性唇腭裂等发音器官缺陷等。
孩子发音不清还有可能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刺激,语言环境不好。
还有一些发音不清的孩子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单纯由于舌系带过短导致的发音不清,其实真的很少。
如果确实经医生检查确认发音问题由舌系带过短导致(舌头无法上卷触碰上颚),建议入学前手术,避免影响社交自信。
若发音不准因语速快、咬字不清或听力问题(如中耳炎影响辨音)导致,而舌头活动灵活,则无需手术。
明确这几类情况,才需考虑手术
只有当舌系带过短切实影响宝宝生活时,才需手术,具体包括:
严重影响母乳喂养:
宝宝无法正确含乳,导致妈妈乳头反复破损、疼痛剧烈,且宝宝吸吮效率低、体重增长停滞,经专业哺乳指导后无改善。新生儿期发现此类情况需尽早手术,避免影响营养摄入。
舌头活动严重受限:
舌头无法伸出唇外或上卷触碰上颚,导致咀嚼困难、频繁呛咳、喝水漏液,甚至无法完成舔食等简单动作。
发音问题经专业干预后仍无改善:
学龄前儿童存在明确发音障碍,且与舌系带过短导致的舌头运动受限直接相关,经 3 个月以上专业语言训练后无改善,影响正常交流。
手术有风险,这些细节需注意
舌系带手术虽小,但仍存在风险,提前做好准备可降低风险:
可能的风险
-
出血与感染:术中或术后可能出血,止血不彻底需二次处理;术后口腔卫生不佳易引发伤口感染,延缓愈合。
-
瘢痕形成:部分宝宝术后伤口形成瘢痕,可能再次限制舌头活动,需二次手术。
-
麻醉风险:存在药物过敏、呼吸抑制等风险(概率低,需提前与医生沟通)。
-
效果不理想:术后发音或吃奶改善不明显,可能需结合语言训练等进一步干预。
如何降低风险
术前准备:
-
选择正规医院(优先儿童医院口腔科或三甲医院儿童牙科),找有 5 年以上儿童舌系带手术经验的医生;
-
术前与医生明确手术方式(剪刀或激光,激光出血少但适用范围有限)、是否需要麻醉、预估出血量及止血方案;
-
给宝宝做好心理建设:用玩具演示手术过程,告知 “轻微疼痛如被蚊子咬”,避免言语恐吓。
术中注意:
-
手术时,家长可在旁协助固定宝宝,避免他/她乱动受伤,轻声安抚转移注意力;
-
若宝宝剧烈哭闹、出血超 5 分钟不止,需提醒医生立即暂停。
术后护理:
-
口腔清洁:术后 1-3 天,每次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棉签轻擦伤口;
-
母乳喂养妈妈需避免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宝宝伤口。
-
大宝宝按医生指导做伸舌、顶牙龈等动作,每天 3-4 次,每次 5 分钟,防止伤口黏连形成瘢痕(多数手术效果不佳源于未坚持训练)。
-
若术后 24 小时内伤口持续滴状出血、宝宝发烧超 38.5℃,或 3 天后仍拒食、频繁哭闹,需立即就医复查。
避开常见误区,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误区一:舌系带越短越要早切
多数新生儿舌系带偏短属正常,随生长会改善。仅在影响吃奶时需在新生儿期处理,不影响生活时盲目早切,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误区二:说话不清肯定是舌系带问题
发音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排查听力、语言环境等,不要直接归咎于舌系带并贸然手术。
误区三:只要舌系带短就必须切
若宝宝吃奶、进食、说话均正常,即便外观偏短也无需处理,手术是为解决问题,而非追求外观正常。
参考文献:
https://www.nhs.uk/conditions/tongue-ti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ongue-tie-ankyloglossia-in-children-clinical-features-diagnosis-and-management
卫俊俊,唐曌隆,张建康,余云波,郑晓辉,廖学娟,敬伟。舌系带过短分型及治疗 [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32 (8):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