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后马上擦影响身体散热?出汗时牢记“3做2不做”
时间:2025-06-25 12:18: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那天,是个闷热的午后,医院急诊室里走进来一位满头大汗的大妈,推着轮椅上的儿子,手里还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里头装着毛巾、水瓶,还有一只小风扇。
“医生,快帮我看看我儿子,他早上发烧,现在出了一身汗,我给他擦干了,可这会儿怎么又开始冒汗,还说头晕。”
说这话的大妈,满脸焦急,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额头上的汗珠一直往下滚。儿子坐在轮椅上,脸色苍白,嘴唇发干,衬衫已经被汗浸湿,头上还盖着一条刚擦过的毛巾,隐约能看到水迹。
一旁的大爷忍不住插话:“我就说嘛,让汗自己流一会儿,人热着就能散热,她非得拿毛巾擦,还说那样才凉快。”
“我儿子身子虚,不能老这么湿着,不然会着凉。”大妈一边把毛巾拧干,一边继续往儿子头上敷。
值班医生见状,立刻安排护士测体温、量血压,抽血化验。结果显示,体温38.7℃,轻度脱水,电解质紊乱。
医生问:“你们怎么来的?”
大妈说:“骑三轮车啊,一路上他汗就没停过,我一边推车一边帮他擦汗,想着快点把汗擦干,人会舒服点。可越擦他越出,我还以为是烧得更厉害了。”
医生没再说什么,忙着救人去了。
大妈却焦急万分,她坐在急诊室的长椅上,一边扇着风,一边喃喃自语:“这汗,是不是不该擦啊?”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本能反应。人体内的汗腺受到大脑下丘脑的控制,在气温升高、运动或发热等情况下,会通过分泌汗液来降低体温,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当汗液从皮肤表面蒸发时,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的功能。也就是说,汗液并不是排出就完事了,它真正完成“降温”任务,是在蒸发那一刻。
如果出汗后立即用毛巾将其擦干,虽然看起来“干净利落”,但其实是打断了这一散热过程,等于让身体还没来得及散热,就被“打断工程”。
尤其是在天气炎热或者身体发热的时候,这种影响就更明显了。出汗后的水分蒸发是帮助身体从内而外降温的一环,一旦过早擦拭掉汗液,反而容易让体内的热量堆积,导致体温持续升高,甚至可能造成中暑、虚脱。
而对于一些本身体质较弱、发烧中的人,频繁出汗又不停补充水分、电解质,本就容易引发轻度脱水。如果再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擦汗,可能导致皮肤与毛巾之间反复摩擦,破坏皮肤屏障,也会进一步加重体力消耗。
当然,汗液在蒸发过程中也会带走一部分矿物质,如钠、钾等。如果大量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紊乱也会随之发生,轻则感到乏力、头晕,重则可能引起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异常。
所以,从生理机制来看,出汗不是坏事,也不该急于擦掉。只有正确理解身体的这个“自然空调”系统,才能真正做到为健康加分,而不是“好心办坏事”。
医生指出:出汗后正确处理,应该牢记“3做2不做”原则。这五点,才是让身体既能顺利散热,又能减少后续不适的关键。
3做:
1. 做好通风或降温处理
出汗之后,不应立即进入空调房猛吹冷风,也不能用冷水冲洗身体。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自己置于通风环境中,让汗液自然蒸发,以帮助身体降温。如果室内较闷热,可以使用电风扇,保持空气流通,促进汗液蒸发而不是直接把汗擦干。
2. 做好补水,尤其是含电解质的水分
大量出汗不仅流失水分,还会带走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建议出汗较多后,不仅补水,还要适量补充一些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儿童,更需要注意这点。
3. 做好皮肤的温和清洁和干燥
等汗液自然蒸发、体温稍稍恢复正常之后,可以用干毛巾轻轻按压将皮肤上的汗液残留吸干,尤其是腋下、脖颈、膝窝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但不要用力擦拭。
皮肤较敏感的人,可以使用清水轻洗,并擦干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湿疹、痱子等问题。
2不做:
1. 不要立即用毛巾大力擦汗
很多人出汗后用毛巾反复摩擦身体,看似清爽,实际上不但中断了身体的散热机制,还可能伤害皮肤,造成红疹、破皮等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皮肤较薄,这种行为更容易引发皮肤损伤。
2. 不要马上进空调房或用冷水洗澡
突然从高温环境中进入低温环境,或者用冷水冲凉,会让身体热胀冷缩,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诱发感冒、关节痛,甚至心脑血管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