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云手术”,微型机器人胸腔内开刀?刘德若教授谈未来肺癌治疗: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
时间:2025-08-06 12:24: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在当今医学领域,肺癌的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老年肺癌患者的治疗更是充满挑战。在2025北京国际胸外科学术大会暨第九届中意胸外科微创学术研讨会上,【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刘德若教授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在胸外科手术中面临的特殊挑战以及优化手术治疗策略的方法,以及支气管镜机器人技术和对未来肺癌外科发展趋势的展望。 医悦汇:请问老年患者在胸外科手术中面临哪些特殊挑战?该如何优化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策略? 刘德若教授: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衰老等多种问题相互交织,给老年患者带来了诸多挑战。心肺功能减退等衰老相关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从外科角度对老年患者进行干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果老年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疾病,仅年龄稍大,那么可以按照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老年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疾病,因此外科手术更倾向于采用微创化的方式。 以80多岁患有早期肺癌的老年患者为例,如果肺癌病灶较小(如两厘米以内),应尽量采用微创手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尤其是日本的JCOG0802研究,对于两厘米以内的小肺癌,可以采用亚肺叶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这些微创手术方式比传统的肺叶切除创伤小得多,对老年人的干扰更少,恢复也更快。目前,胸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都可以实现微创治疗,甚至可以达到单孔操作。 此外,还有一些非手术的创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等。这些微创治疗方式对老年人的创伤更小,可以在内科医生的综合控制下进行,从而提高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医悦汇:能否介绍一下支气管镜机器人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现状? 刘德若教授:在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定位下完成的早期肺癌亚肺叶切除术,是我科在国内开展的首例手术。随着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被发现,且这些肺癌病灶通常较小。对于早期肺癌的定位,传统方法多为CT引导下穿刺定位,但这种方法存在操作风险较大、患者需要转运等不足。 而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定位技术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在手术室内麻醉后,通过支气管镜对肺部病灶进行精确定位,随后立即进行手术,这种一体化的手术流程,不仅避免了患者在CT室和手术室之间的转运,还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 支气管镜机器人技术通过光学识别、动态电磁导航和镜体运动的多模态融合导航,实现了肺深部病灶的精准操控,提高了对肺外周病变的诊断能力。这种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肺癌早诊早治向微创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 医悦汇:请您分享一下对未来肺癌外科发展的展望?在技术创新临床应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新的趋势和方向呢? 刘德若教授:从外科角度来看,肺癌手术正朝着越来越微创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我们仍然会进行一些较大范围的手术,但随着早期肺癌的发现增多,微创化手术无疑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微创手术的手段不仅限于现有的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技术。例如,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在胸腔内放置一个微型机器人,直接在胸腔内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更微创的手术。 在外科与内科相结合方面,未来诊断手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革。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提到未来诊断肺癌可能不再依赖病理检测,而是通过更薄的CT扫描,甚至直接通过指尖血液检测来确定基因癌种类型。目前,我们通常需要通过活检来获取病理诊断,但未来可能只需要一滴血,就能通过基因检测等方式确定癌症类型和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方法,甚至只需要一天一片药,就类似现在的靶向药治疗,就能达到维持甚至治愈。 未来,外科手术可能会进一步简化。例如,通过特殊的光线照射或其他微创手段,直接对病灶进行治疗,而无需复杂的手术操作。这种技术虽然听起来很是科幻,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几十年内有望实现。 在技术层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趋势。例如,胸腔镜机器人手术和基因检测等技术正在逐渐普及。未来,医生可能可以在家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操作机器人进行手术。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还可以减少医生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身体负担。 未来的大夫可能不需要每天去医院上班,而是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在家中完成诊断、会诊甚至手术操作。这种工作方式的改变将极大地提高医疗效率,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交通拥堵可能会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而得到缓解,城市也将变得更加宜居。 总之,未来胸外科的发展方向将是微创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这些变化不仅会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提高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虽然这些变化可能需要10~20年才能完全实现,但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