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LC 2025 | 中国之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思路:替雷利珠单跨线治疗的潜力解析
时间:2025-09-08 12:13: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历经多年革新。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简称Tisle)作为中国主导研发的PD-1抑制剂,已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但是,尽管一线免疫治疗带来了显著的临床益处,疾病进展后患者的后续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二线单药化疗虽然是主流选择,但其疗效有限,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尤其是在免疫治疗失败的背景下,如何选择二线治疗方案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 来自上海胸科医院的团队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至2024年间,接受一线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的临床结局。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比较不同二线治疗方案的治疗失败时间(TTF),为临床选择提供循证依据,尤其关注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跨线治疗(CLT)的潜在优势。
本研究纳入了397例接受一线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191例在疾病进展后接受了二线治疗。患者特征包括:49.2%年龄超过65岁,92.1%为男性,74.3%为IV期疾病。PD-L1表达水平分布为18.8%≥50%,35%介于1-49%,25.7%低于1%。一线治疗中,87.4%的患者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反应率(CR/PR)为55.5%,69.1%患者获得了持续临床获益(PFS≥6个月)。 二线治疗方案分为三组:替雷利珠单抗基础跨线治疗(Tisle-CLT, n=109)、其他ICI基础跨线治疗(OICI-CLT, n=38)、非ICI基础治疗(Non-ICI, n=44)。各组基线特征相对均衡。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失败时间(TTF),即从二线治疗开始至因疾病进展、中止治疗或死亡的时间。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Tisle-CLT组TTF显著延长,风险比(HR)为0.42(95%CI:0.24-0.75,P<0.0001),OICI-CLT组亦显示TTF延长(HR=0.55,95%CI:0.31-0.96,P=0.02)。与之相比,Non-ICI组TTF较短。
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在一线治疗中获得持续临床获益(PFS≥6个月)或达到完全/部分缓解(CR/PR)的患者中,Tisle-CLT和OICI-CLT均显著优于非ICI治疗组的TTF,而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稳定疾病或早期进展)的患者,三组间TTF无显著差异。 此外,79.1%的患者进展部位少于三处,常见进展部位包括同侧肺(61.8%)、区域淋巴结(21.5%)、胸腔区域(17.8%)、脑(11.0%)及骨骼(9.9%),提示局部及系统性进展共存。
综上,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首次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跨线免疫治疗在一线免疫治疗失败后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表现。结果提示,对于一线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反应的患者,继续沿用替雷利珠单抗或其他ICI为基础的跨线治疗,可能带来更长的治疗持续时间和潜在生存获益。 这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参考:一线免疫治疗后,非ICI治疗仍是传统选择,但针对免疫敏感患者,跨线免疫治疗值得优先考虑。尽管目前尚无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直接验证此策略,但本研究为未来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 另外,免疫治疗后的耐药机制复杂,探索联合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多靶点治疗组合仍是未来研究重点。临床上需结合患者的分子特征、疾病负荷及进展模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EP.11.25Treatment Patterns and Outcomes After First-Line Tislelizumab Progression in Advanced NSCLC: A Real-World Study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