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从发病机制到临床实践,嗜酸性食管炎诊疗进展

时间:2025-09-12 12:10: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嗜酸性胃肠道疾病,尤其是嗜酸性食管炎(EoE),是一类由2型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类疾病在过去三十年中逐渐被认识并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涉及上皮屏障破坏、过敏原暴露引起的警报素释放(如IL-33和TSLP),以及后续的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与浸润。这些免疫反应导致组织纤维化、狭窄形成和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EoE的诊断仍依赖于临床症状结合食管黏膜活检中每高倍视野至少15个嗜酸性粒细胞的病理标准。尽管治疗手段已有显著进展,但疾病监测仍主要依靠重复的镇静内镜检查,这一过程不仅昂贵、耗时,还伴随一定风险。

当前EoE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四大类:饮食消除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吞咽型局部皮质类固醇以及dupilumab(抗IL-4Rα单抗)。饮食消除通常采用经验性六食物消除法(牛奶、小麦、大豆、蛋、坚果/花生、鱼/贝类),其缓解率在54%至72%之间,但近年研究发现单一食物(如牛奶)消除可能同样有效。PPI通过抑制胃酸和恢复上皮屏障功能起效,总体缓解率约50.5%,但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CYP2C19基因型或STAT6变异有关。局部皮质类固醇如布地奈德口服混悬液和口溶片已被FDA和欧洲批准使用,不同制剂的有效率在60%至75%之间。Dupilumab作为目前唯一获FDA批准用于EoE的生物制剂,其组织学缓解率可达59%至68%,尤其适用于传统治疗失败、合并严重过敏性疾病或存在狭窄的患者。对于其他嗜酸性胃肠道疾病(如EoG、EoN、EoC),目前尚无标准疗法,但初步研究表明元素饮食、局部类固醇和dupilumab可能具有一定疗效。

随着对EoE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治疗靶点和新型疗法正在被探索。在饮食方面,研究者正努力开发能够准确预测食物触发因子的方法,如食物特异性IgG4检测和T细胞受体分析,以减少经验性饮食消除的需要。在药物方面,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如vonoprazan显示出与PPI相当的疗效,其更强效的抑酸作用和潜在的抗炎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新型局部类固醇制剂,如APT-1011(氟替卡松口溶片)和食管膜剂型莫米松,旨在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并减少全身暴露。生物制剂方面,除dupilumab外,多项针对TSLP、IL-5、IL-13、IL-15、IL-33、KIT(肥大细胞关键受体)等的单抗正在临床试验中,其中tezepelumab(抗TSLP)和barzolvolimab(抗KIT)已进入后期研究阶段。小分子药物如Losartan(抑制TGF-β通路)、IRL201104(免疫调节肽)、etrasimod(S1P受体调节剂)等也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潜力。此外,JAK抑制剂、CCR3拮抗剂、CAPN14抑制剂等新靶点药物正在初步研究中,为未来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图:EoE的当前标准治疗(绿色标注)、新兴生物治疗与靶点(红色标注)、新兴小分子治疗与靶点(黄色标注)

在疾病监测方面,当前的金标准仍是镇静内镜下多水平活检和组织学评估,通常建议在治疗开始或调整后8至12周进行复查。内镜表现常用EREFS评分系统,组织学活性则通过组织学严重程度评分(HSS)进行评估。然而,由于症状与组织学改善并不完全一致,且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开发无创或微创监测手段成为研究热点。经鼻内镜无需镇静,成本较低且安全性良好,但受限于患者耐受性和设备可用性。细胞海绵(Cytosponge)和食管串试验(String Test)可通过吞咽获取食管黏膜样本,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不能评估纤维化或狭窄。多项血液生物标志物(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微RNA、自身抗体、IL-5Rα基因表达等)正在研究中,但尚未达到临床应用标准。此外,基因表达谱(如EoE Diagnostic Panel)和纤维化预测工具(如PICK-UP-STRICS评分)有望在未来辅助疾病分型和治疗决策。

未来的EoE管理将趋向于个体化和精准医疗。通过基线表型评估、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手段,医生可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无创手段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减少对内镜的依赖。联合治疗、药物降级治疗、新型免疫疗法和屏障修复策略等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许多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推进和新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和无创监测的理想模式将逐渐成为现实。

原始出处:

Dickerson A, Dellon ES, Aceves SS. Future of therapy and monitoring for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and 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25;135(2):143-154.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上一篇: 破局医疗质量新考卷: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 结直肠癌预防要盯 “饮食炎症”!93万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