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狂喝水、夜尿频繁,家长以为只是‘爱喝水’——医生揭示:或将悄然走向肾衰竭!

时间:2025-09-14 12:13:1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6 岁的轩轩,最近半年总是口渴得厉害,一天能喝下比同龄人多出一倍的水。夜里频繁起床小便,甚至在幼儿园午睡时也因为憋不住尿而醒来。起初,家人以为他只是“爱喝水”,并没多加重视。最近,轩轩的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还常显得疲惫无力。担心之下,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

血液与尿液化验提示贫血和尿浓缩功能异常,肾脏影像学检查发现结构改变。最终,基因检测揭示真相——轩轩患上了儿童型肾单位肾痨(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NPH),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若不及时监测与干预,可能在青春期前就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概述

肾单位肾痨,又称肾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NPHP),是一种可导致患儿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特征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囊性肾病,大多数患儿在30岁之前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945年由Smith和Graham首次报道,其发病率不高,仅在1/50000-1/900000之间。

分型

NPHP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1)婴儿型、(2)少年型和(3)青年/成人型,其分型依赖临床和超声表现。

(1)婴儿型在胎儿时期即可出现母体羊水过少、胎儿四肢挛缩、肺动脉发育不全和面部畸形,往往3岁前即已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在超声上通常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皮质回声增强,伴肾髓质囊肿。婴幼儿型NPHP患者更常见肾外表现,发生率约为80%,包括肝脏受累、心脏瓣膜或间隔缺损以及反复支气管感染。婴幼儿型NPHP通常由NPHP2和NPHP3基因变异导致。

(2)少年型是肾消耗病的最常见类型,在临床上表现为多饮多尿、遗尿、生长发育迟缓、慢性贫血及慢性肾病,通常不伴高血压。少年型肾消耗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中位年龄为13岁。在超声上通常表现为肾脏体积正常或偏小,皮质回声增强,皮髓分界不清,伴肾髓质和皮髓交界处囊肿形成。

(3)青年/成人型与少年型的临床和超声表现类似,该型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中位年龄稍大一些,为19岁。青年型通常与NPHP3基因变异有关。

临床表现

NPH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隐匿,大部分患儿在早期常因多饮、多尿、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就诊,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但在新生儿期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患儿中,常在胎儿期超声提示羊水减少、双肾增大并伴囊性改变,极易与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混淆。婴儿型NPHP由于起病年龄较小,肾功能恶化迅速,影像学可表现为疾病早期双肾体积增大,而随病程延长则出现肾脏缩小;少年型及青年型NPHP的影像学特征并不明显。

在肾脏病理学方面,NPHP具有典型的肾小管间质病变三联征:即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表现为不规则增厚或变薄;肾小管萎缩伴髓质囊性变;以及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肾小球病变在早期较轻微,但随病情发展可继发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下可见肾小管基底膜明显增厚,部分病例可见基底膜断裂。

此外,约10%~20%的NPHP患者伴有肾外器官受累,主要累及眼、肝、脑及骨骼系统,其中以眼部表现最为常见。常见的肾外表现包括先天性黑朦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神经性动眼不能、肝纤维化、智力发育落后、小脑蚓发育不良以及多指畸形等,这些表现多见于一系列与NPHP相关的综合征,如Senior-Loken综合征、Joubert综合征、Bardet-Biedl综合征及Jeune综合征等。

诊断

NPHP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及病理学结果的综合判断。其提示性临床特征因年龄而异,但若肾病患儿合并视网膜疾病、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心脏畸形、骨骼或神经系统异常等肾外表现,则无论年龄大小均应高度怀疑NPHP。

肾脏超声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常见表现为肾脏体积正常或缩小、回声增强、皮质髓分化减少及皮质髓缘囊肿形成,其中回声增强是儿童NPHP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

基因检测是确诊NPHP的核心方法,目前已发现20余种致病基因,其中NPHP1突变最常见,约50%~70%的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致病突变。分子遗传学分析是目前诊断NPHP的唯一手段,但若基因检测阴性或无法实施,则需借助肾活检。

病理学典型改变为肾小管间质病变三联征,即肾小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或变薄伴撕裂,肾小管弥漫性萎缩、扩张及囊性变,间质纤维化伴炎细胞浸润,并可累及肾小球,表现为基底膜破坏、局灶节段硬化及晚期的弥漫性球性硬化。

综上,NPHP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提示结合基因检测确证,而肾活检在基因检测不能明确时仍是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NPHP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治疗以支持性措施为主,核心目标是维持液体与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减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并积极控制并发症。

当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时,肾移植是首选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NPHP在移植后不会复发,因此对于达到移植指征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建议尽早行肾移植以改善预后。

近年来,部分潜在的个体化治疗干预正在探索中,包括硝酸异山梨酯、托伐普坦(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富马酸二甲酯、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塞利西利及其类似物(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嘌吗啡胺(Shh信号通路激动剂)、紫杉醇等,这些药物有望在未来为NPHP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参考资料

[1] 简珊, 魏骐骄, 刘雨桐, 等. 1例肾单位肾痨12型的临床特点及TTC21B基因型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1(6): 580-584.

[2] 孙良忠, 林宏容, 岳智慧, 等. 少年型肾单位肾痨13例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11): 834-839.

[3] 方韶晗, 邓芳, 徐达良, 等. 10例肾单位肾痨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J]. 安徽医学, 2021, 42(5): 498-501.

上一篇: 风湿闰月说 | 明明用了降尿酸药,痛风咋...

下一篇: Pediatric Nephrology...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