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并非终身免疫,成人抗-HBs低于这个数,要补种!
时间:2025-07-30 10:09: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以“社会共治消除肝炎”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肝炎防治攻坚战。从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到成人高危人群筛查,从海南全省95.7%的乙肝筛查率到丙肝治愈率突破95%,中国正以“防、筛、诊、治、管”全链条闭环管理,向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加速冲刺。
防治成就:从儿童到成人的全民保护网
我国肝炎防治已构建起立体化防控体系。2020年最新全国血清学调查显示,中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86%[1],较1992年(9.72%)下降了39.9%。下降最显著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从9.67%下降至0.30%[1],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防控目标。这得益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通过“0-1-6月”三针免疫程序,86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新生儿感染率较1992年下降97%。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福建等地试点成人乙肝筛查与疫苗补种,海南省对20-40岁无抗体(20-40岁)人群免费接种15万剂次,福建省6个区县开展规范治疗试点,为构建全生命周期防护网提供实践样本。
从海南、福建等地的实践数据和基层防控需求来看,成人乙肝疫苗接种不仅是必要的公共卫生干预,更是基层医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的关键突破口。
成人感染风险:被忽视的“沉默流行”
我国乙肝防治虽已实现儿童感染率大幅下降,但成人群体仍存在三大风险点:
隐性传播途径:有调研显示,成人感染中约35%通过性接触、15%通过医疗暴露、10%通过家庭内传播(如共用剃须刀)。这些场景在农村地区因消毒不规范、防护意识薄弱更易发生。
高危人群漏筛:静脉药瘾者、性工作者、HIV感染者等群体常因隐私顾虑或经济限制未被纳入筛查,其乙肝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5-8倍。
慢性病叠加风险: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后慢性化概率提升40%,但基层医疗机构对其乙肝防护指导普遍不足。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明确规定了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以减少成人自身感染HBV的风险,进一步降低HBV感染率,减少乙肝相关并发症和死亡,还可减少母婴传播HBV的机会,是消除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
1.成人乙肝发病率较高。2012年后我国急性乙肝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报告急性乙肝病例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45~49岁年龄组人群报告急性乙肝发病率最高,为2.98/10万,其次为35~39岁和40~4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4/10万和2.93/10万。
2.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低。全球2022年儿童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率达到84%,我国12月龄内儿童3针全程接种率多年均保持在96%以上达到了较高的接种率水平。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相对较低。有调查显示,河北省18~60岁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14.7%,宁波市有约半数的成人未完成接种。
3.成人HBV易感率较高。我国成人中未获得免疫保护的比例较高,存在感染HBV的潜在风险。有调查显示,我国15~59岁人群易感率仍较高。
4.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HBV会加重病情成人感染HBV后,虽然发生慢性化的比例较低但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HBV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较大,预后较差。如糖尿病患者感染HBV后,其发生原发性肝癌或肝硬化死亡的概率较一般人群高2~3倍。
5.育龄妇女存在母婴传播的潜在风险。育龄妇女感染HBV后,存在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成人接种疫苗,可预防育龄妇女感染HBV,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的发生。
(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的可行性
1.接种乙肝疫苗安全。乙肝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国内报道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仅为7.92/100万,局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和疼痛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等,严重者可为过敏性休克。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安全性好,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接种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主要为红斑、硬结、肿胀,一般较轻、短暂且主要是注射部位,全身不良反应如乏力、低烧、头痛和呕吐等少见。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病患者、HIV感染者、吸毒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等特殊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安全性也较好。接种乙肝疫苗前不筛查HBV血清学指标也是安全的。
2.接种乙肝疫苗有效。接种疫苗后效果非常显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市和浙江等省筛选HBsAg、抗-HBs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3项指标均阴性的20~49岁成人,比较了不同剂量(10 μg和20 μg)、不同表达系统[酿酒酵母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CHO)]、不同免疫程序(0,1,2月、0,1,3月、0,1,6月和0,1,12月)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抗-HBs阳转率为72%~100%,20 μg疫苗抗-HBs阳转率高于10 μg,0,1,6月和0,1,12月程序应答率高于0,1,2月和0,1,3月程序,20~49岁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在糖尿病人群中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病患者、HIV感染者、吸毒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等特殊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其免疫应答效果良好。影响成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肥胖、基础性疾病等。
3.接种疫苗的成本效益比高。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实,接种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比高,是值得推广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在中国21~59岁成人中开展乙肝疫苗普遍接种的成本效益数学模型分析显示,该人群的普遍接种较筛查后接种可获得好的成本效益比,且21~39岁人群的接种效益好于40~59岁人群。
乙肝疫苗补种标准及渠道建议
WHO乙肝疫苗立场文件中认为,抗-HBs 滴度>10mIU/ml可作为保护性标志。乙肝疫苗补种标准如下:
-
抗-HBs ≥ 10 mIU/ml 已有免疫力,无需补种 ;
-
抗-HBs < 10 mIU/ml 建议补种1针或重新接种3针;
-
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按0-1-6月程序补种3针 ;
-
HBsAg阳性,即易感染乙肝,不需接种疫苗,应立即就医治疗。
友情提醒:高风险人群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至2个月后可以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10mIU/ml,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肝疫苗(可换用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乙肝疫苗)或可接种1剂60μg乙肝疫苗(若接种1剂后,经采血确认其抗体水平仍未达到阳转者可考虑接种第2剂)。
接种渠道首选公立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公立医院预防接种门诊。
基层医生的行动倡议
作为健康“守门人”,基层医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主动筛查:将HBV筛查纳入30岁以上人群年度体检,对高危人群每半年复检;
精准推荐:根据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接种方案(如糖尿病患者优先使用60μg高剂量疫苗);
长期随访:建立接种者档案,对免疫应答弱者及时补种或调整策略;
未来展望:从消除危害到健康中国
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数据显示,我国慢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为22%和15%。但海南、福建等地的实践证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医疗机构执行+公益组织补充”的模式,可快速提升筛查与治疗覆盖率。
消除肝炎危害,既是一场医学攻坚战,更是一场社会总动员。当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当“早筛早诊早治”成为全民共识,我们终将迎来“无肝炎未来”。此刻,从接种一针疫苗、完成一次筛查、坚持一次治疗开始,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1]Yan R, et al. 2024 latest report on hepatitis B virus epidemiology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changing trajectory, and challenges. 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5;14(1):66-77. doi:10.21037/hbsn-202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