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应性皮炎心理及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时间:2025-08-03 12:19: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截止2019年,全球AD患者人数为1.71亿,我国AD患者约558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AD在所有皮肤病中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负担最高,在全球所有非致命性疾病中疾病负担排名第15位。青少年是AD的好发人群,全球10~14岁青少年AD患病率约 4%,15~19岁青少年AD患病率约3%。
AD不仅对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社交及精神心理状况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青春期是身体和行为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部分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时期,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已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AD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和自杀等。
1.青少年AD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1.1青少年AD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存在相关性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是青春期损伤和痛苦的主要来源,并被视为自杀的重要可治疗风险因素。其中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即焦虑症,其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和担忧等症状以及心悸、头晕和呼吸急促等身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焦虑障碍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近25%的青少年,包括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广场恐惧症、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早在2011年,有研究发现患有AD的青少年较社区青少年发生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概率明显增高。2013年韩国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患有AD的青少年比例为6.8%,与无AD的青少年相比,患有AD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OR=1.27, 95%CI: 1.19~1.36)。一项台湾纵向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AD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其中抑郁症(HR=4.26, 95%CI:1.39~13.13)、任何抑郁障碍(HR=4.38, 95%CI: 2.09~9.18)和焦虑障碍(HR=5.40, 95%CI:2.02~14.39)。近年来,一项英国基于人群的纵向队列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相较不患AD的12~17岁青少年,患有AD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HR=1.04, 95%CI: 1.01~1.08)和抑郁(HR=1.06, 95%CI: 1.03~1.09)。另一项英国基于人群的纵向出生队列研究对儿童和青少年A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随着AD严重程度的增加,抑郁症状的比值比(OR)呈线性增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其中重度AD与抑郁症状存在显著关联(OR=2.38, 95%CI: 1.21~4.72)。
1.2AD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相关机制讨论
多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AD和抑郁、焦虑不存在因果关系,但目前已有研究深入探索AD影响抑郁和焦虑发展的机制,为AD诱导抑郁、焦虑提供了证据支持。一项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有瘙痒的AD样皮肤病变能促进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发展,同时导致压力增大,并在纹状体和腹侧被盖区引发了神经可塑性变化,进而研究者提出AD可能通过增加纹状体中与神经可塑性性相关的pDARPP32、pCREB和BDNF的分子水平,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有趣的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针灸能够通过调节AD小鼠大脑奖励回路中的神经适应来减轻特应性皮炎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为AD精神合并症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有研究发现AD在抑郁症病理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包括调节抑郁症的多种遗传调节因子,涉及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调节和炎症反应。
瘙痒是AD的重要特征之一,AD可由慢性痒诱导焦虑。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发现AD慢性痒诱导焦虑样行为,并揭示了外侧隔区(lateral septum, LS)中的GABA能神经元在调控慢性痒诱导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鉴定了慢性痒诱导焦虑有别于其他焦虑模型的独特神经机制,最终解析出一条调控慢性痒诱导的焦虑样行为的神经环路:丘脑连结核(reuniens nucleus)->外侧隔区(LS)->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
2.青少年AD与双相情感障碍
2.1青少年AD与双相情感障碍存在相关性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常见而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情绪高涨和抑郁,伴有活动或能量的变化,并伴有特征性的认知、身体和行为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尝试自杀的风险约0.9%,比普通人群风险高出30~60倍。研究发现青少年AD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相关性。一项针对台湾青少年的队列研究发现,患有特应性疾病的青少年会增加患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一项英国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不患AD的青少年,患有AD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双相情感障碍(HR: 1.38, 95%CI: 1.01~1.87)。
2.2AD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机制讨论
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AD和双相情感障碍不存在因果关系。然而另一项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与患AD的风险升高有因果关系,并且有研究报告了双相情感障碍与重度AD之间的合并症史。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AD和双相情感障碍间的因果关系及机制。
3.青少年AD与自杀
3.1青少年AD与自杀存在相关性
自杀(suicide)是自我伤害行为造成的死亡,意图因该行为而死亡。自杀包括4个阶段,从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自杀计划(suicide plan),再到自杀企图(suicide attempt),最终完成自杀。其中,自杀企图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采取可能造成伤害的非致命行为,以结束自己的生命。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我国大陆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患病率分别为15.4%(95%CI:14.3~16.6)、6.4%(95%CI:5.5~7.4)和3.5%(95%CI:3.1~4.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小学生。由此,青少年和儿童总体自杀风险较高,且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自杀相关的想法和行为。
已有研究表明,A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患有AD的青少年出现自杀相关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一项英国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与非AD同龄人相比,<11岁的AD患儿产生自杀意念或企图的可能性较小(≤5岁:HR=0.88, 95%CI:0.83~0.93;6~11岁:HR=0.94, 95%CI:0.90~0.99),而12~17岁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或企图(HR=1.09, 95%CI:1.03~1.14)。
一项韩国青少年AD与自杀风险关联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AD青少年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压力、不快乐感和抑郁)、青少年女性和初中生。该研究发现压力、不快乐感和抑郁这三个心理健康因素与自杀行为显著相关;青少年女性较男性更有可能报告抑郁和自杀行为;患有AD的高中生更频繁地报告抑郁症,然而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最高发生率分别在初中的第三年和第二年,初中一年级与自杀行为的关联性最强。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症研究(ISAAC)调查结果显示,13~14岁青少年AD患病率为7.3%(男孩为6.2%,女孩为8.3%)。由此,初中生AD患病率相对较高,且该阶段AD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较高,尤其需要关注。
3.2青少年AD与自杀的相关机制讨论
大多数青少年在出现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之前,已存在心理健康障碍,其中抑郁症的关联最强;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疾病、行为障碍、焦虑症等也会使自杀风险 增加。因此AD青少年患者自杀倾向的增加可能是由AD患者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介导的。一项研究发现AD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关联(OR=2.03,95%CI:1.20~3.45),但在调整抑郁症等因素后,该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32,95%CI:0.75~2.33),说明自杀意念可能继发于抑郁,而不是AD本身。另一项研究也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研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 估AD、抑郁症和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AD对抑郁症有微小因果关系(OR=1.027,95%CI:1.004~1.050),但和自杀没有因果关系。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AD和自杀存在直接关联。2013年韩国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与不患AD的青少年相比,患有AD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OR=1.34,95%CI:1.24~1.45)、自杀计划(OR=1.46,95%CI:1.32~1.65)和自杀企图(OR=1.51,95%CI:1.33~1.72)。在多变量模型中,AD与自杀意念(OR=1.26,95%CI:1.16~1.36)、自杀计划(OR=1.20,95%CI:1.14~1.44)和自杀企图(OR=1.25,95%CI:1.13~1.49)具有统计学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77%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同时出现自杀意念,当抑郁症状作为变量纳入AD和自杀行为模型时,相关性变弱,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表明青少年AD和自杀存在显著相关性,抑郁在两者间可能起到中介作用,但患有AD的青少年自杀并不完全继发于抑郁。因此,青少年AD和自杀间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抑郁等精神疾病在两者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也待进一步明确。
4.AD心身治疗
心身治疗,又称心身疗法、心身干预等,认为心理、情绪和意识状态的改变会导致身体上的变化,反之亦然。心身治疗利用心理功能影响身体机能,进而直接影响健康。已有研究表明,常见的心身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AD患者症状,包括患者治疗教育、习惯逆转、认知行为疗法、冥想和正念、催眠疗法、渐进式肌肉放松、音乐疗法、按摩和触摸疗法。其中,习惯逆转治疗研究更为广泛,其基本原理是将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控制,并通过定期练习理想的竞争反应来取代这些习惯。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习惯逆转联合强效类固醇在治疗AD儿童(5~13岁)方面优于单独使用类固醇,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了AD评分(SCORAD)。在该试验中,习惯逆转方法包括指导儿童在感到痒时采用握拳或轻压来替代抓挠行为,家长通过正面强化来鼓励这种竞争性替代行为;同时,家长还需 在孩子因非痒感原因抓挠时,采取措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减少抓挠行为。AD存在显著的瘙痒—抓挠循环,即瘙痒感引发抓挠行为,而抓挠会诱发进一步的瘙痒,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干预抓挠行为的习惯逆转治疗,通过减少抓挠行为阻断瘙痒—抓挠循环,可能起到改善AD患者皮肤慢性炎症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中重度AD的有效治疗手段的应用,AD患者的皮损和瘙 痒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精神心理问题也相应好转。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是目前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从婴儿期到成年期覆盖全年龄人群的中重度AD靶向生物制剂。研究显示度普利尤单抗能够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中重度患者的瘙痒症状和皮损表现,并且对抑郁、焦虑及情绪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具有积极影响。度普利尤单抗可能是通过改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间接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同时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炎症、缓解瘙痒等症状,进而改善精神心理问题。此外,Janus激酶(JAK)抑制剂乌帕替尼(upadacitinib)和阿布昔替尼(abrocitinib)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中重度AD患者。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的皮肤症状、皮肤瘙痒、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等。
心身治疗通过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改变可影响身体功能,而身体症状的改善亦能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因此,治疗策略需整合身体与心理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然而,目前AD的常规治疗主要集中于改善皮肤症状。鉴于AD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合并症,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其心理健康。对于综合性医院,建议实施院内跨学科合作模式,由皮肤科医生和 精神心理科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适时提供心理疏导。对于需要进一步专业干预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精神心理科。对于专科医院或缺乏精神心理科的医院,建议通过院外多学科联合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由具备精神心理疾病诊疗能力的医生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方案。若缺乏相关科室且患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建议及时转诊精神卫生中心。此外,建议实施长期随访管理,以监测病情和心理状况。心身治疗方法也应纳入AD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 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二级预防措施,以改善症状、减少复发,并提升生活质量。
5.小结与展望
青少年AD患者面临更高的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等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患病风险。因此,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AD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行为表现,并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目前AD和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因果关系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来阐明潜在机制和中介因素。同时,心身治疗在改善AD患者症状方面显示出潜力,未来研究应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探索心理状况筛查和心身治疗在AD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颜可昕,倪阳.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心理及行为问题研究进展[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https://doi.org/10.13735/j.cjdv.1001-7089.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2):81-88.
3.Laughter MR,Maymone MBC,Mashayekhi S,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atopic dermatitis: lesson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1990-2017[J]. Br J Dermatol,2021,184(2): 304-309.
4.Zhong Y, Chen Y, Su X,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s of bipolar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trend analysis from 1990 to 2019[J]. Gen Psychiatr,2024,37 (1): e101255.
5.其他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