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病理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时间:2025-08-02 12:17: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史
男性,45岁,头晕、头痛1月余,影像学示桥小脑角占位,边界清,无脑水肿。
大体所见
灰红色不整形组织一堆,大小2cmx1.5cmx1cm,质软。
镜下所见
低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疏松,未见弥漫性实性生长。
肿瘤细胞排列呈复杂程度不同的乳头状结构,纤维血管轴心不同程度胶原化,玻璃样变性。
局部在乳头状结构区域之间可见小灶状的胶质细胞分化,细胞排列疏松,无异型性,属正常胶质细胞岛。
在乳头状结构之间,部分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样结构,其内无纤维血管轴心。
乳头表面被覆的肿瘤细胞为均匀一致的单层立方至柱状上皮,核圆形,无明显异型性。
部分区域细胞核拉长,呈假复层排列,细胞核垂直于基底,未见明显核分裂象。
免疫组化
S100
EMA
CK7
免疫组化:S100阳性,EMA、CK7部分肿瘤细胞阳性。
其余免疫组化:GFAP(小灶+)、SSTR2A(-),NeuN(-),TTF1(-),PAX8(-),ki67(<1%+)。
病理诊断
(桥小脑角)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1 级。
诊断要点
-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一种来源于脉络膜丛上皮的脑室内乳头状肿瘤,WHO 1 级;
-
80%发生于儿童,侧脑室或第三脑室(儿童),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成人);
-
大体呈境界清楚的乳头状或菜花状肿块;
-
镜下呈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程度不同的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单层立方至柱状,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无核分裂象或极低(<2/10HPF),少见的形态:肿瘤细胞可出现腺泡状结构,嗜酸性改变、黏液变性、结缔组织变性(如黄色瘤样、血管瘤样、以及骨、软骨及脂肪组织的形成),可伴神经毯样岛,很少累及脑组织;
-
免疫组化几乎所有病例表达上皮及vimentin,部分病例GFAP阳性、S100通常阳性,CK7常阳性,CK20常阴性,EMA几乎阴性或灶性表达。
如何与正常脉络丛、非典型脉络丛瘤或脉络丛癌鉴别?
鉴别诊断:
1.正常脉络丛,为简单的乳头状结构,无细胞的复层化及非典型,无核分裂象;
2.非典型脉络丛瘤: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复层,排列拥挤,具有非典型性,局部排列呈实性,可见坏死,核分裂≥2个/HPF;
3.脉络丛癌:乳头状、实性结构伴坏死,肿瘤细胞明显异型,部分可见间变形态,核分裂常≥5-10个/10HPF。
病理诊断体会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颅内较为少见的一个肿瘤类型,出现特征性的乳头状结构,需要和其他一些可以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鉴别,包块原发的和转移的;
颅内可出现乳头状结构的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肿瘤(包括脉络丛乳头状瘤,非典型脉络丛瘤,脉络丛乳头状癌);
2.乳头状室管膜瘤(胶质细胞来源);
3.乳头状脑膜瘤(脑膜上皮细胞来源);
4.乳头状颅咽管瘤;
5.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构成);
6.转移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腺癌、卵巢浆液性癌等);
所以颅内可表现为乳头状结构的肿瘤有很多,出现乳头状结构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以上肿瘤,它们的好发部位有不同、细胞来源不同,通过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可以很好的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