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低血压治疗新证!JAMA子刊:静脉输注血管加压药,安全可行且缩短脓毒症低血压治疗启动时间

时间:2025-08-29 12:15: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脓毒症引发的低血压是临床重症患者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状况,血管加压药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关键治疗手段。传统上,血管加压药多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注,因担忧外周静脉导管(PIV)输注可能导致药物外渗引起严重组织损伤。然而,近十年来多项小规模研究表明,外周静脉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较高,且具有启动迅速、避免中心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2021年存活脓毒症运动指南建议可优先经外周途径启动血管加压药,以避免延迟,同时建议尽快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以便持续输注。尽管如此,关于血管加压药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支持。

本研究系统评估了早期脓毒症诱导的低血压患者中血管加压药的给药途径选择及其安全性。研究发现,84.2%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导管启动血管加压药治疗,其中外周血管加压药使用的并发症罕见(0.6%),无组织坏死等严重损伤;多变量调整后,外周与中心静脉的血管加压药启动在90天死亡率上无显著差异;超过半数患者的血管加压药经外周通路持续使用超过6小时。研究还揭示不同医院间血管加压药给药途径的实践差异明显,强调了标准化治疗流程的必要。此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持在适当监测条件下使用短期外周血管加压药,促进了脓毒症低血压患者的早期有效管理。

本研究为CLOVERS试验的次级分析,CLOVERS是一项在60家美国医院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早期限制液体疗法结合早期血管加压药使用与液体宽松策略对脓毒症低血压患者的影响。研究纳入了入组24小时内开始使用血管加压药且入组时无中心静脉通路的患者。根据血管加压药启动途径分为外周组和中心组,重点分析启动途径及超过6小时继续使用外周血管加压药的情况。研究收集了28天内的血管加压药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临床终点为90天死亡率,辅助终点包括72小时死亡率、住院死亡率、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及ICU无床日等。统计分析采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调整患者基线差异及医院间效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稳健性。

结果显示,共纳入582例符合条件患者,中位年龄63岁,SOFA评分中位数5。外周静脉启动血管加压药者占84.2%,中心静脉启动者占15.8%。入组时未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患者中,46.9%在3日内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外周血管加压药的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仅3例(0.6%)出现轻度药物外渗,无组织坏死或严重损伤;相比之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

图:不同医疗机构间血管加压药启动和持续使用差异

多变量调整后,外周与中心静脉启动血管加压药的90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6.1% vs 37.0%,调整后比值比0.67,95%CI 0.39-1.16)。外周血管加压药持续使用超过6小时的患者占68%,且该持续使用与90天死亡率无关。医院之间血管加压药用药途径差异显著,显示强烈的机构文化影响。

表:基于血管加压药启动途径调整后的90天死亡率主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总之,本研究填补了多中心大规模数据对外周血管加压药临床应用的认知空白,证实外周静脉输注血管加压药在早期脓毒症低血压管理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外周血管加压药启动可显著缩短药物使用启动时间,减少液体负荷,具有临床操作便利优势。血管加压药给药途径的区域及机构差异提示未来需建立统一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优化患者管理流程。研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局限,如未区分PIV与中线导管、非随机设计等,提示后续研究应关注长期外周血管加压药使用的安全阈值、剂量限制及最佳转中心静脉导管时机。此外,外周血管加压药的广泛应用有望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安全性。

原始出处

Munroe ES, Co IN, Douglas I, et al. Peripheral Vasopressor Use in Early Sepsis-Induced Hypotension. JAMA Netw Open. 2025;8(8):e2529148. Published 2025 Aug 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29148

上一篇: 形态学测验综合版(第二十四期)

下一篇: Science Bulletin 西苑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