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牛油正在悄悄“喂大”肿瘤?哈佛3篇顶刊研究揭示真相!这样换油吃更防癌

时间:2025-09-12 12:13: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勺猪油胜补药“、”猪油补虚”,这些老话频频出现在社交网站中。过去几千年,猪油、牛油作为主流烹饪油脂,陪伴人们度过了漫长岁月,在正常食用量、身体代谢正常的情况下,似乎也并未引发大规模健康问题。

猪油拌饭香,祖祖辈辈这么吃,怎么到了我们这代就出问题?猪油、牛油这些“动物油脂”,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它们承载着“家的味道”,也承载着“老祖宗严选”的信任感。但信任感,真的能代替科学吗?

2024年起,哈佛大学医学院在Nature Metabolism等顶级期刊上,连续发表了三篇重磅研究,直指一个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实:即使是“正常量”的高脂饮食——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的猪油、牛油,可能正在悄悄削弱我们的免疫力,增加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

图片

01 高脂饮食伤免疫:动物脂肪如何“抑制”免疫细胞抗癌力?

研究发现,当人体摄入大量动物脂肪后,肝脏会将其代谢为“长链酰基肉碱”——这种物质会随着血液流到全身,尤其会聚集在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周围。而免疫细胞本是人体的“抗癌卫士”,负责识别并清除癌细胞,但长链酰基肉碱会破坏免疫细胞的能量供应系统,无法对抗癌细胞,最终导致肿瘤风险上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对比了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的差异:当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脂肪替代猪油、牛油后,人体代谢产生的长链酰基肉碱会大幅减少,免疫细胞的活性也能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并非所有脂肪都会伤免疫,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才是削弱免疫力的“关键推手”。

研究团队发现,高脂饮食(尤其是猪油)会激活T细胞内部的一条“代谢开关”——PPARβ/δ通路。这条通路一旦被激活,就会“重编程”T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它不再依赖高效的“糖酵解”供能,而是转向“脂肪酸氧化”(FAO)。听起来似乎只是“能量来源”的变化,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这种代谢重编程,会抑制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能力。IFN-γ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还能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形成“抗癌统一战线”。一旦IFN-γ分泌减少,肿瘤微环境瞬间从“热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多)变成“冷肿瘤”(免疫细胞缺失)——癌细胞得以肆无忌惮地生长、转移。

更直观的数据是:在相同肿瘤负荷的小鼠中,吃猪油饮食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提高了近3倍,存活时间缩短了40%。

02 一顿饭的代价:血管“变硬”、炎症“爆发”、大脑“变傻”

很多人以为,“偶尔吃顿猪油炒饭、牛油火锅”没关系,但同一时期,哈佛团队在JAMA Neurology和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两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别纳入20万和30万参与者)发现:即使在中年人群中,每天多摄入50克猪、牛、羊肉(约等于一两红烧肉),也与16%的痴呆风险上升、26%的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可能是由于红肉饱和脂肪高。无独有偶,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Physiology近日刊登的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研究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可引起餐后高脂血症,损害全身血管功能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图片

此外,《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也曾发表过一项经典实验:研究人员让健康志愿者吃了一顿“模拟日常高脂餐”——用猪油烹饪的红烧肉、油炸鸡腿,搭配全脂牛奶,总脂肪摄入量约80克(接近成年人一天的推荐上限)。餐后1小时检测发现,志愿者的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瞬间飙升2-3倍,血液变得黏稠;餐后2小时,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信号”——血管壁原本光滑的“保护膜”开始脱落,血小板容易在破损处聚集,形成血栓;餐后4小时,血管的舒张能力下降50%,原本能灵活扩张的血管变得僵硬,就像老化的橡皮管,无法适应血压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并非“一过性”。如果每周吃3次以上这类高脂餐,血管内皮的损伤会逐渐累积,最终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中风。

除了心血管,高脂饮食还是“慢性炎症”的“导火索”。当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进入人体后,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小体”——这是一种专门引发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复合物。一旦被激活,炎症小体就会释放“炎症因子”,召唤免疫细胞攻击身体组织。短期来看,这种炎症可能表现为关节酸痛、皮肤长痘;长期来看,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器官,比如损伤肠道黏膜会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03 “安全吃油21世纪指南”——人间烟火健康升级版

既然猪油、牛油等动物油脂的健康隐患已明确,我们该如何调整饮食,在保留“美味”的同时守护健康?其实不用完全禁止动物油,关键在“科学替代+合理控制”,具体可从以下3步入手:

选对油:用“植物甾醇油”替代部分动物油,兼顾健康与口感

很多人拒绝植物油,是觉得“没有动物油香”,但其实选对植物油,既能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又能保留风味。比如:

炒家常菜时,用菜籽油、花生油替代猪油:这类植物油烟点高(适合高温爆炒),自带坚果香或菜籽香,炒青菜、红烧肉时,能接近猪油的“醇厚感”,且饱和脂肪含量仅为猪油的1/5,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帮助调节血脂。

做凉拌菜、炖菜时,用橄榄油、亚麻籽油: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能保护血管内皮,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能抗炎,适合搭配沙拉、凉拌豆腐,或在粥、汤快出锅时淋一勺,增加香气。

特别提醒:避免用“氢化植物油”(如起酥油、植脂末)替代动物油,这类油含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伤害比猪油还大,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注意配料表中是否有“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等字样。

控油量:每天不超过25克,学会“隐形控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30克(约2-3瓷勺),但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超标——比如一顿牛油火锅,锅底的油脂就可能超过50克。想要控好油,除了用限油勺,还要注意“隐形油”。

少吃油炸、红烧类食物:炸鸡腿、红烧排骨在烹饪时,会吸收大量油脂(比如100克炸鸡腿含油30克),建议换成蒸、煮、烤(无油烤)的方式,比如用烤箱烤鸡腿,刷薄薄一层橄榄油即可。

警惕“高油零食”:饼干、薯片、坚果(油炸味)等零食,看似不“油”,实则含油量极高(比如100克薯片含油50克),建议用原味坚果(每天不超过20克)、水果替代。

烹饪时“减油技巧”:炒青菜时,先放菜后放油,能减少用油量;做红烧肉时,先将肉焯水去油,再用少量植物油炒糖色,最后加调料炖,能减少一半油脂。

搭好餐:用“高纤维+优质蛋白”平衡脂肪吸收

即使偶尔吃了动物油,也可以通过搭配食材,降低其危害:

吃猪油炒菜时,搭配高纤维蔬菜:比如猪油炒芹菜、韭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部分脂肪,延缓其吸收,减少血脂波动。

吃牛油火锅时,多放豆制品和菌菇:豆腐、豆皮中的植物蛋白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肉类摄入;香菇、金针菇中的多糖能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

餐后喝无糖茶:绿茶、乌龙茶中的茶多酚能促进脂肪代谢,帮助分解多余油脂,避免其在血管内沉积。

04 结语:不是老祖宗的油“错了”,是我们的吃法“变了”

说到底,猪油、牛油本身并非“有毒”,老祖宗吃猪油、牛油没事,很大程度上源于“低摄入+高消耗”的生活模式。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食用动物油的频率增加,还常搭配油炸、红烧等重口味烹饪方式,导致每日脂肪摄入远超身体所需。

健康饮食的核心,从来不是“禁止某类食物”,而是“顺应身体需求,科学搭配”。从今天起,试着把厨房的猪油换成菜籽油,把牛油火锅的频率从每周3次减到1次,搭配更多蔬菜和杂粮——这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帮我们远离高脂饮食的风险,让身体更健康,也让“老祖宗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Kunkemoeller B, Prendeville H, McIntyre C, et al. The source of dietary fat influences anti-tumour immunity in obese mice. Nat Metab. 2025 Aug;7(8):1630-1645. Doi: 10.1038/s42255-025-01330-w.

[2]Li Y, Li Y, Gu X, et al. Long-Term Intake of Red Meat in Relation to Dementia Risk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US Adults. Neurology. 2025 Feb 11;104(3):e210286.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0286.

[3]Wang F, Glenn AJ, Tessier AJ, et al. Integr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and blood biomarker analysis links haem iron intake to increased type 2 diabetes risk. Nat Metab. 2024 Sep;6(9):1807-1818. DOI: 10.1038/s42255-024-01109-5.

[4]Marley C J , Davis D , Brugniaux J V ,et al.Post-prandial hyperlipidaemia impairs systemic vascular function and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in young and old male adults[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Physiology, 2025, 2.DOI:10.1016/j.jnphys.2025.100005.

上一篇: 怎么快速获取肺感染的细菌学结果?

下一篇: 【协和医学杂志】生前预嘱实施中的伦理争议...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