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促心血管衰老,女性臀部脂肪具保护作用:Eur Heart J 证实性别特异性调控机制

时间:2025-08-27 12:08: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全球约43%的成年人超重,男女比例相当,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增加。肥胖不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其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学衰老也有显著影响。然而,传统的体质指数(BMI)测量不能全面反映脂肪的分布和影响,体脂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内脏脂肪被认为是促炎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而皮下脂肪和臀部脂肪则可能具有代谢保护作用。性激素调节脂肪分布,男性更倾向于内脏脂肪积累,女性则偏向臀部脂肪储存,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心血管衰老性别差异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结合大规模影像数据,评估了性别特异性的体脂分布与人类心血管生物年龄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超过21,000名中年参与者的心脏磁共振(CMR)和全身磁共振成像(MRI)数据,研究揭示了内脏脂肪、肌肉脂肪浸润及肝脂肪与心血管加速衰老密切相关,而女性特有的臀部脂肪则可能减缓心血管衰老进程。遗传随机化分析支持了臀部脂肪对延缓心血管衰老的潜在因果作用。

研究人员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纳入21,241名年龄在40-69岁的社区居民。利用126项从心脏磁共振影像中提取的血管功能、心脏运动及心肌纤维化相关表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每位参与者的心血管生物年龄,并计算实际年龄与预测年龄之间的差值作为心血管衰老的指标。 体脂分布通过全身MRI进行定量,包括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肌肉脂肪浸润、肝脏脂肪含量(肝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及臀部脂肪等多项指标。结合血脂、性激素等循环生物标志物,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脂肪表型与心血管年龄差的关联,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法检测脂肪体积的因果关系。

结果发现,内脏脂肪体积(β = 0.656,P < 0.0001)、肌肉脂肪浸润(β = 0.183,P = 0.003)和肝脂肪分数(β = 1.66,P < 0.0001)均为心血管年龄加速的强预测因子。腹部皮下脂肪及内脏脂肪质量与心血管年龄增加的关联具有性别特异性,仅在男性中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在女性中,较高的臀部脂肪分布与心血管衰老延缓显著相关,且这一保护效应主要集中于绝经前女性,而在绝经后女性中不再显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提示,臀部脂肪可能在延缓心血管衰老中发挥潜在的因果性保护作用。

图:脂肪表型与心血管衰老的分析

循环脂质谱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及直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均与心血管衰老加速显著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与延缓心血管衰老相关。

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呈现性别特异性:在男性中,雌二醇(E2)水平升高与心血管衰老加速相关;而在绝经前女性中,较高E2水平则与心血管衰老减缓相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升高与女性心血管衰老加速相关,而游离睾酮水平升高则在男性和女性中均与延缓心血管衰老相关。尽管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但在肥胖个体中,即使体力活动水平较高,内脏脂肪仍显著驱动心血管衰老进程。

图:脂肪表型的分布情况

综上,体脂分布的性别特异性是影响心血管生物学衰老的重要因素。内脏脂肪作为促炎源,促进心血管纤维化和功能衰退,男女均受其负面影响。臀部脂肪可能通过分泌脂联素等代谢调节激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心血管衰老,且其效应受性激素调控,特别是雌激素对脂肪分布和心血管保护的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提示,针对脂肪组织功能的干预,如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减少内脏脂肪及其促炎效应,延长健康寿命。新兴疗法如抗IL-11治疗、SGLT2抑制剂及线粒体解偶联剂,也有望通过调控脂肪组织炎症和代谢,减缓衰老进程。

原始出处

Losev V, Lu C, Tahasildar S, et al. Sex-specific body fat distribu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ageing. Eur Heart J.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2, 2025. doi:10.1093/eurheartj/ehaf553

上一篇: 甜菜根汁降低血压的秘密:硝酸盐效应

下一篇: 华西医院心脏瓣膜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应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