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控糖新 “偷懒” 法:不用算热量,每天吃够 10 小时就停,12 周 HbA1c 降了 0.69%

时间:2025-09-12 12:11: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早上不敢喝甜豆浆,中午算着碳水吃饭,晚上饿了只能啃黄瓜,可血糖仪上的数字还是忽高忽低——这是不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为了稳住血糖,不少人试过少吃、忌口、运动,可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但最近北大三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偷懒式控糖法:不用算热量、不用戒美食,只要把一天的吃饭时间压缩在10小时内,坚持12周,血糖就能明显下降,甚至1年后还能稳住!这种听起来轻松的饮食方式,到底藏着什么科学道理?

图片

先看清:我们正面临一场甜蜜危机

在聊这个新方法前,得先明白糖尿病有多棘手。现在全球每4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相关疾病离世,中国更是有超过1.4亿2型糖尿病患者——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友。对糖友来说,控糖不只是为了让血糖仪数字好看,更重要的是避免并发症:长期血糖高会伤血管、伤肾脏、伤眼睛,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截肢。

过去,医生常推荐能量限制饮食(比如每天少吃几百大卡)或地中海饮食(多吃橄榄油、鱼、坚果),这些方法确实能控糖,但有个大问题:难坚持。比如地中海饮食里的进口橄榄油、深海鱼不便宜,普通家庭长期吃负担重;低碳水饮食要戒掉米饭、面条,很多人馋得难受。时间一长,要么放弃,要么血糖反弹。

这时候,限时进食(TRE就成了黑马。它不要求你改吃什么,只要求你在规定时间内吃”——比如每天只在10小时内吃饭,剩下14小时只喝水。之前有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能帮超重的人减重、改善血糖,但对已经确诊2型糖尿病的人,效果到底怎么样?能不能长期有效?北大三院的团队就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做了这次研究。

研究怎么做?18位糖友的“10小时吃饭实验

这次研究是在北大三院做的,找了18位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大多超重或肥胖(BMI≥24kg/m²),血糖控制得不太好(HbA1c7.0%-8.5%之间),有的只靠调整生活方式控糖,有的在吃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种是常用的降糖药,副作用相对小)。

研究分三步走,特别接地气:

  1. 导入期(1周):先不让大家改吃饭时间,而是让每个人用手机APP记录每天吃了什么、什么时候吃、血糖多少。这样做是为了摸清大家平时的饮食习惯,后续好对比变化。

  2. 干预期(12周):正式开始“10小时限时进食。每个人可以自己选吃饭窗口——比如有人习惯7点吃早餐、17点吃晚餐,有人喜欢9点吃早餐、19点吃晚餐,只要每天吃饭时间不超过10小时就行,甚至允许前后15分钟的宽限期。期间不要求大家少吃、也不要求改吃什么,平时爱吃的菜照样能吃,降糖药剂量也不变。研究团队会每天打电话或发消息提醒,确保大家按时吃饭。

  3. 随访期(1年)12周干预结束后,不强制大家继续限时进食,而是跟踪1年,看看之前的效果能不能维持。

为了确保结果靠谱,研究团队还做了这些细节: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身体成分(比如肌肉量、脂肪量),抽空腹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24小时盯血糖,甚至用问卷查大家的心情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太惊喜:体重、血糖、肝脏都变好了

12周下来,这18位糖友的变化让研究团队都很意外——不仅效果明显,大家的依从性还特别高:94.5%的日子里,大家都严格遵守了“10小时吃饭的规则,而且没人报告头晕、胃痛这些严重不适。具体有哪些变化?我们拆成4个关键点看:

1.体重轻了,脂肪少了,肚子小了

12周后,每个人平均轻了1.72公斤——差不多是3个中等大小鸡蛋的重量,看起来可能不多,但对糖友来说,体重每降1公斤,血糖和并发症风险都会跟着降。更重要的是,减掉的大多是脂肪:脂肪量平均少了1.13公斤,而肌肉量只少了0.64公斤(减肥时保住肌肉很重要,肌肉能帮身体消耗糖分)。

肚子也小了:腰围平均缩了1.67厘米,腰高比(腰围除以身高,反映内脏脂肪多少)也降了。很多糖友都有啤酒肚,内脏脂肪多会加重胰岛素抵抗,现在肚子小了,相当于给身体减负了。

2.血糖稳了,HbA1c降了0.69%

对糖友来说,最关键的指标是HbA1c(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这次研究里,HbA1c平均降了0.69%——7.44%降到了6.75%。别小看这0.69%,国际研究显示,HbA1c每降0.5%,糖尿病相关的失明、肾病风险能降10%左右。

空腹血糖也降了:从平均7.76mmol/L降到6.86mmol/L,接近正常空腹血糖(3.9-6.1mmol/L)的范围。连续血糖监测还发现,大家的血糖波动变小了,虽然低血糖时间略有增加,但都在安全范围内,不用太担心。

更让人惊喜的是长期效果1年后,即使有些糖友没再严格坚持10小时进食,HbA1c还是比原来低0.61%,体重也比原来轻1.4公斤——说明这种干预的后劲很足,不是一停就反弹

3.脂肪肝风险降了,甘油三酯少了

很多糖友同时有脂肪肝(医学上叫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这次研究发现,干预后大家的脂肪肝指数平均降了8.64,肝功能指标(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也明显好转。比如ALT(谷丙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伤)平均降了8U/L,相当于给肝脏减了压

甘油三酯也降了:从平均1.51mmol/L降到1.20mmol/L。甘油三酯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糖友来说,心血管问题是最大的隐形杀手,这次下降相当于给心脏加了一层保护罩

4.心情好了,更会管理糖尿病了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心理变化也很明显:用问卷测评发现,大家的糖尿病自我护理得分(比如会不会定期测血糖、按时吃药)提高了,抑郁情绪得分PHQ-9)降了2——说明控糖变轻松后,大家的心情也变好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什么限时进食这么管用?不是靠饿出来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10小时内吃饭,不小心少吃了?其实不是——研究团队算了,干预期间大家每天吃的热量(1615大卡)和之前(1577大卡)差不多,碳水、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也没变化,甚至每天走的步数也没增加。

那效果从哪来?目前认为和生物钟有关:我们的身体有自己的节奏,比如胰岛素在白天分泌多、晚上分泌少。如果晚上熬夜吃零食,胰岛素加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偷懒(胰岛素抵抗)。限时进食让身体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胰岛素不用再熬夜,自然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限时进食还能减少身体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干预后大家的促炎因子(比如IFN-γIL-17A)水平降了——炎症会加重胰岛素抵抗,炎症少了,血糖自然更容易稳住。

给糖友的提醒:这个方法不是万能药

虽然这次研究结果很好,但还是要客观看待,不能盲目跟风。有3点必须注意: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比如需要打胰岛素、吃磺脲类药物(容易导致低血糖)的糖友,不能随便试——因为限时进食可能会让血糖降得太低,有风险。还有有胃病、肝病、肾病的糖友,也要先问医生。

要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比如有人习惯晚上吃夜宵,突然压缩到10小时进食可能会饿,可以先从12小时开始,慢慢缩短到10小时;有人早上起得晚,吃饭窗口可以往后调,不用非要和别人一样。

这是辅助手段,不是替代治疗:限时进食不能代替降糖药和运动,该吃药还是要吃,该运动还是要动。它更像是给控糖buff”,让效果更好、更容易坚持。

未来可期:控糖终于不用苦行僧

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次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控糖终于不用再做苦行僧了。不用戒掉爱吃的菜,不用每天算热量,只要调整吃饭时间,就能帮上忙。而且这种方法成本低、易坚持,特别适合普通人。

当然,这次研究也有不足:比如只有18人参加,没有设置不限时进食的对照组,结果可能有偏差。未来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看看对不同年龄、不同并发症的糖友是不是都有效,以及长期坚持会不会有其他风险。

但不管怎样,这已经给糖友们指了一条新路子——控糖不是和食物作对,而是和身体的节奏合拍。也许未来某一天,每天10小时吃饭会成为糖尿病管理的常规建议,让更多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稳住血糖,活出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Fu W, Yang K, Tang R, Wang J, Liu Y, Liu G, Lu R, Zhang W, Zhuo L, Yang J, Wang Q, Hong T. 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A 12-week quasi-experimental single-arm study with 1-year follow-up. Clin Nutr. 2025 Sep;52:263-274. doi: 10.1016/j.clnu.2025.08.002. Epub 2025 Aug 6. PMID: 40812266.

上一篇: 主编推荐 ‖ 上海市医疗机构ST11型耐...

下一篇: 揪出代谢综合征“元凶”!韩国队列研究:1...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