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Pediatr:我国学者深度解析红细胞输注频次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风险

时间:2025-09-13 12:13: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早产儿,尤其是孕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由于器官未发育成熟,极易发生贫血,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常见的临床问题。红细胞(RBC)输注成为治疗贫血的重要手段,旨在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合状态,维持组织供氧。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提示,频繁的RBC输注可能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这一严重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存在潜在关联,引发临床界对输注策略安全性的质疑与反思。本文将围绕2020年至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NICU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深入解析RBC输注频率如何影响早产儿BPD的风险及其严重程度,旨在为临床输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BPD概述:定义、病因及临床意义

BPD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慢性肺疾病,表现为肺组织炎症反应、结构发育异常及长期呼吸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复杂,多因肺部发育受阻和氧毒性、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所致。BPD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影响患儿长期神经发育和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新生儿护理和呼吸支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但BPD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寻找新的可调控风险因素成为学术和临床重点。

红细胞输注的潜在利弊与生物学机制

红细胞输注的核心目的是纠正贫血,改善组织氧合,特别是在早产儿肺部尚未成熟、氧气需求较高的背景下,理论上有助于减少肺缺氧引起的损伤。然而,输注本身可能引起多种生物学反应,包括免疫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及氧化应激增加。这些反应可能加剧肺部的炎症进程,诱发或加重BPD风险。此外,频繁输注还可能导致铁负荷过高及相关的氧自由基生成,进一步损害肺组织。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队列设计,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NICU收治的228例孕龄小于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36周校正龄前实施的红细胞输注情况。统计分析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剖析输注频率、孕周等因素对BPD发生的独立影响,并通过ROC曲线确定输注次数的最佳预测阈值,辅以分层和敏感性分析减小混杂偏倚,保证结论的科学性与临床适用性。

研究流程图

关键研究发现:输注频率与BPD的关联及其临床意义

结果显示,80.7%的早产儿接受了至少一次RBC输注,BPD患儿的平均输注次数显著高于非BPD组(4.24次 vs. 1.89次,p<0.001)。多变量分析确认输注频率(OR=1.245,95%CI:1.023–1.514,p=0.049)和较低孕周(OR=0.749,95%CI:0.561–0.998,p=0.05)为BP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输注次数≥4次对BPD预测的准确度较好(AUC=0.749),且与BPD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Kendall’s τ_b=0.453,p<0.001)。此外,研究发现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与输注次数呈负相关(r=-0.187,p<0.001),提示贫血程度影响输注需求。分层分析进一步证实该关联在不同孕周组内均存在,且早期(出生14天内)输注未显著增加BPD严重度。

临床启示与未来的输注管理策略

该研究明确了输注频率作为BPD风险的独立且剂量依赖性因素,提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输注的适应症和时机,避免不必要的红细胞输注。优化贫血管理策略,包括加强营养支持、促红细胞生成剂的合理应用以及精准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或可有效减少输注次数,从而降低BP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个性化治疗方案应结合早产儿的具体临床状况和发育特点,科学制定输注标准。

讨论: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和地域局限性可能影响结果的广泛推广。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验证输注频率与BPD的因果关系及机制探究。此外,探索红细胞输注的免疫炎症路径及相关生物标志物,将为精准预防和治疗BPD提供新的突破口。

原始出处

Zhang Z, Lu S, Fang X, Zhang H.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frequency and the risk and severity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preterm infa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Pediatr. 2025;25(1):679. Published 2025 Sep 10. doi:10.1186/s12887-025-05797-0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上一篇: 北大人民医院研究证实KMT2A重排急性白...

下一篇: “腊肠体”: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