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神助攻”:李秀琴教授独家解读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的“冷”与“热”
时间:2025-09-13 12:12: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显著地延长了生存期。然而,这条治疗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着诸多困境与挑战亟待攻克。【医悦汇】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秀琴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医悦汇: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前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化疗的疗效如何?
李秀琴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是实体瘤治疗中,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它也显著提升了疗效。其中,宫颈癌患者受益最为显著。众所周知,局晚期宫颈癌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因为超过4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复发和转移。过去,常规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同步放化疗。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探索发现,免疫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获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EYNOTE-A18临床试验。
但事实上,未来在这一领域仍有诸多可探索的方向。例如,如何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和放疗进行最佳组合?如何安排治疗顺序,以最大程度地使患者获益,都无疑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正在开展相关探索。例如,2024年我国的临床研究中,刘继红教授团队及马丁院士团队,都针对局晚期宫颈癌的IB3-IIA2期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先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进行诱导,三个疗程后再进行手术。结果显示,在两项研究中,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均达到30%~50%,这一结果令人瞩目。这表明在手术前应用免疫联合化疗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在同步放化疗方面,如果先对患者进行化疗联合免疫诱导治疗,降低肿瘤负荷后再进行同步放化疗,甚至联合免疫维持治疗,是否会比KEYNOTE-A18试验的结果更好也值得探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已经应用这种方案三年多,许多晚期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我们期待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能够早日开展,以进一步验证这种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悦汇:如何更好地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宫颈癌患者?
李秀琴教授:在宫颈癌治疗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值得关注。
一方面,宫颈癌本身的PD-L1表达比例较高,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关注一些与免疫相关的生物靶标,例如dMMR(错配修复缺陷)或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等指标。然而,即使患者缺乏这些明确的生物靶标,我仍然会为一些晚期宫颈癌患者选择免疫治疗。这是因为宫颈癌本质上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其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与其他肿瘤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对于一些局晚期患者,尤其是那些非常晚期且复发的患者,即使目前缺乏明确的生物靶标指导,也应尝试为他们应用免疫治疗。这种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宫颈癌的免疫特性以及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潜在益处。
医悦汇:最新的研究揭示了卵巢癌细胞通过分泌IL-4构建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从而抵抗免疫治疗的机制。您认为这一发现对卵巢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有哪些启示?
李秀琴教授:一直以来,卵巢癌的免疫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卵巢癌被归类为——免疫“冷肿瘤”,其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强大的免疫抑制信号,导致免疫细胞难以浸润和发挥作用。此外,卵巢癌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来促进免疫逃逸。IL-4能够募集调节性T细胞(Tregs),从而抑制T细胞的浸润,这可能是卵巢癌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研究正在探索IL-4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以期改善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这种联合治疗可能并非根本解决方案。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卵巢癌为何成为冷肿瘤,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医悦汇:对于卵巢癌的患者,您认为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如何更好地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
李秀琴教授:实际上,我认为卵巢癌在后线免疫治疗中未能取得显著疗效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初始治疗时的手术操作密切相关。在卵巢癌的初始治疗中,我们通常会切除大网膜和所有腹盆腔淋巴结。众所周知,淋巴结是T细胞的重要储存库,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靶点正是T细胞。因此,手术切除淋巴结后,腹盆腔内T细胞的来源被大幅减少,这可能是卵巢癌成为“免疫冷”肿瘤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这一观点,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腹腔外转移(如皮肤转移和脑转移)时,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转移部位的微环境与腹盆腔内的微环境有所不同,T细胞的浸润并未受到类似程度的限制。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这些部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