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的母婴阻断:乙肝免疫球蛋白(上)
时间:2025-09-10 12:11:5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HBV感染的主要途径除血液传播外,母婴间的垂直传播(MTCT)则更是大名鼎鼎、尽人皆知。据调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如若追根溯源,恐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均来自于此。
目前,经过数十年来无数防控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HBV携带率已大为减少,以今年最新报道的国家综合预防母婴传播项目为基础的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实施研究的项目显示,当今全国总体HBV母婴传播率仅仅有0.23%,这在与八十年代初期统计的总体人群10%左右的发生率相比,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划时代进步。
此中,与国家及时推行的新生儿及时应用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人工被动免疫联合乙肝疫苗接种的人工自动免疫措施功不可没。本文就HBIG在阻断HBV的MTCT方面的若干重要知识进行梳理。
01 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前世今生
虽然随着1981年后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使HBV在我国的儿童中的MTCT几率大大降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预防成效,但远未能满足人们对HBV零传播的高层次防控希冀和需求。因此,有研究聚焦到了HBIG的制备与研发。
HBIG最早来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献血员的血浆,是一种经生物纯化和浓缩工艺制成的含有高浓度乙肝抗体(抗-HBs)制剂。因所含抗-HBs的效价需在1:20万~1:50万( PHA法)或20IU以上,又称为高效价HBIG。目前使用的制剂通常为每支含量100~200IU/ml。我国最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自国外进口,国产制剂品种则于2002年上市。
自1977年国外首次将HBIG用于治疗HBsAg阳性者以来,HBIG作为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曾经历无数的临床应用探索。如早期被用于保护HBV急性暴露或易受感染者,也用作预防CHB肝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如血液透析者使用HBIG 500IU/次,于透析当日及间隔2个月共注射2次,其保护率可达80%。
国外曾报道56例医护人员被意外针刺暴露于HBsAg阳性者,于3日内肌注HBIG 0.06ml/kg,1月后重复1次,成功率100%,而未用的对照组8%被感染。日本比较意外感染的血液透析室工人,23例暴露48小时后接受HBIG 200IU和乙肝疫苗20μg,1、3个月时再应用乙肝疫苗20μg,另33例仅在暴露48小时后接受HBIG 200IU,结果1年后,前者仅1例发生HBV感染,后者11例发生感染。目前主要用作联合主动免疫品种乙肝疫苗,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MTCT。
02 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机理
一般认为,HBIG具有如下作用:
① 妊娠中期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HBIG给胎儿的功能,孕期多次应用HBIG,可在体内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HBIG为含有针对HBV共同抗原a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免疫沉淀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IC),中和循环中的HBV,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增加HBsAg内吞数量,增强HBsAg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增殖反应,从而清除HBV,同时抗-HBs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宫内感染;
② 母体内抗-HBs进入胎儿体内后能聚合HBsAg,从而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
③ 有研究表明,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γ‐干扰素和白介素‐12的分泌,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 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
03 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MTCT阻断效果
自2010年开始,我国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推荐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注射的免疫策略,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更好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感染风险。研究证实,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接种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MTCT率降低到1.2%~2.4%,远低于出生后12或24 h内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者(4%~10%)。据2024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披露,接种乙肝疫苗后联合HBIG可使母婴传播率由11.2%进一步降低到8.1%,尤其是HBeAg阴性者的垂直传播率降低至0.5%。
总结来自不同学者的研究报告,联合应用后仍有约5%~10%新生儿会被感染。如若为HBV DNA>2×106IU/ml的孕妇,母婴传播率可高达20%以上;而如为≥108IU/ml的高载量,母婴传播可达到14.8%~54.8%。
据最新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若于妊娠24周左右预先服用NAs干预,配合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联合HBIG的,由“双保险”变成“三保险”,则阻断率可进一步提高为99.7%,子代HBV感染率仅为0.9%。但由于已发表的研究文献各家妊娠母亲感染HBV的临床类型、病程、阻断方法及时机的把控,尤其是HBV DNA载量等方面的取样差异,上述发病率可能有一定波动。
研究发现,人体受到HBV侵袭后3天,即可在肝细胞内检出核心抗体(抗-HBc)。而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则最快需要4天后才能产生抗-HBs。单用乙肝疫苗阻断的新生儿,若在此人工自动免疫建立前、抗-HBs尚未足够产生时,体内已有HBV存在者就有可能在肝细胞复制,使接种失败。故高危人群在疫苗接种的同时,结合HBIG十分必要。若HBV在婴儿出生时已进入身体,则后续的HBIG注射姗姗来迟,因此时“先入为主”的HBV已抑制了针对性的机体免疫杀伤效应机制,即便再有抗-HBs这种“外源”性去中和病毒,也不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HBV的溶解效应,使注射失败。
04 HBIG注射后多久后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要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或尽快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但注射HBIG后间隔多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国内外各大指南或共识尚无确切的硬性规定,注射间隔可从当日同时注射至婴儿出生后3个月不等。如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两种方案,一为当日同时使用,另一种为间隔1个月。为避免疫苗漏种,大多采用前者。
但当日同时使用也是HBIG在先,乙肝疫苗在后,并分别在不同部位进行注射,以间隔数小时为宜。虽然理论上讲,乙肝疫苗和HBIG同时接种,可能会出现HBsAg与抗-HBs之间的中和反应,影响乙肝疫苗或HBIG的效用。但所幸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二者的联合确实能有效地阻断HBV对子代的传播,且未发现疗效打折的情况。故目前仍然主张同时接种。HBIG仅出生时使用有价值,对接种乙肝疫苗低应答或无应答者反复使用HBIG,可能因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影响乙肝疫苗的效果。因此不宜再次反复注射HBIG。
05 不同厂家生产的HBIG制剂应用有无差异
在HBIG的萃取制备过程中,不同厂家生产的HBIG所含的抗-HBs滴度常有细微差异,为统一剂量,通行的计量方式是参照WHO制定的国际标准计量单位(IU)。早期的最初使用过程中,新生儿的剂量依据公斤体重计算,一般为0.2~0.5ml/kg/次,约为145IU/ml/次,但此方法过于繁琐且容易造成药物浪费。
后为追求简便,改为100~200IU,也有少数研究推荐为400IU/次,虽然理论上200IU/次的保护效果更佳,但不少研究证实应用100IU/次与200IU/次者无差异,结合成本效益综合考虑,我国推荐剂量为≥100IU/次。也有将200IU分为2针100IU于不同部位同时注射的研究,但效果与200IU一次应用无差异。
而且,分两针注射可能会增加局部感染的几率,倘若同时注射的两针药物出自不同批号或厂家,还可能增加过敏等反应的发生率。针剂的包装剂型有100~200 IU/ 1~2ml支的不同,新生儿若使用400IU/次注射,注射部位有4ml液体聚集,会形成较大的注射包块,不易被吸收。
上篇内容暂且告一段落,下篇继续分享HBIG的预防作用时间、关于妊娠晚期注射HBIG、关于联合免疫等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