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1例
时间:2025-09-12 12:10: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01【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因反复腰背痛就诊,影像学资料提示:
1:右侧颌下腺类圆形低密度灶,内见液化坏死,边缘见条状钙化灶,待排恶性可能;
2:颈部右侧Ⅰb、IIa区、IIb区、III区、V区及左侧II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结转移;
3:双肺、肝脏、双肾、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肾上腺区)多个斑片状、小结节状DWI高信号,考虑转移;
4:脊柱多发椎体、附件、双侧锁骨、胸骨见多发骨质破坏,考虑转移。
02【病理检查】
肉眼观:
1、右侧颌下腺及肿物:灰红组织一块,已切开,可见一结节样区域,大小约3*2.4*2cm,切面灰白灰黄质中,局部似有坏死。
2、右颈2A区淋巴结:检出疑似淋巴结2枚,直径1-1.3cm。
3、右颈2B区淋巴结:检出疑似淋巴结7枚,直径0.5-2cm。
4、右颈3区淋巴结:检出疑似淋巴结6枚,直径0.5-2cm。
5、右颈4区淋巴结:检出疑似淋巴结8枚,直径0.3-0.5cm。
镜下所见:
1、右侧颌下腺标本镜下观察: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边缘见少许残存的涎腺组织,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筛状结构,该区域肿瘤细胞轻-中度异型;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该区域肿瘤细胞高度异型,中央可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像增多;间质富含嗜碱性黏液样基质及基底膜样物质;另见广泛的神经侵犯(图1-2);
2、淋巴结标本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中央可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像增多;间质富含嗜碱性黏液样基质(图1-3)。
a、b肿瘤存在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c:肿瘤排列呈管状、筛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d:提示广泛神经侵犯,间质富含嗜碱性黏液样基质;e:肿瘤排列呈实性,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像增多;f:中央区可见坏死。
图1-2 右侧颌下腺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见(HE染色)
a:肿瘤排列呈管状、筛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b:肿瘤排列呈实性,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像增多,间质富含嗜碱性黏液样基质
图1-3 淋巴结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见(HE染色)
免疫组化:
CK: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阳性表达;P63和P40两种表达模式:管状、筛状结构外层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实性区域阴性表达;CK7:内层腺上皮细胞阳性,外层肌上皮阴性表达;SOX-10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阳性表达;Ki67管状、筛状结构增殖指数约5-10%,实性区域增殖指数约40%;MYB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阳性表达(图1-4);GCDFP-15、HER-2、Pan-TRK、EBER(原位杂交)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阴性表达。
A:P63和P40两种表达模式:管状、筛状结构外层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实性区域阴性表达;B:CK7内层腺上皮细胞阳性,外层肌上皮阴性表达;C:SOX-10管状、筛状结构及实性区域阳性表达;D:Ki67管状、筛状结构增殖指数约5-10%,实性区域增殖指数约40%;
E:MYB免疫组化弥漫表达;F:pan-TRK表达阴性。
图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分子病理结果:
在外院接受了骨与软组织肿瘤基因变异高通量测序检测,检测结果提示:TP53基因突变、NOTCH1基因突变。
病理诊断:
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
03【讨论】
第五版WHO中提到腺样囊性癌(AdCC)是一种侵袭性癌,由肿瘤性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以管状、筛状和实性模式排列,并伴有嗜碱性基质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通常与MYB,MYBL1或NFIB重排相关。
组织学特征:三种排列方式(管状、筛状及实性),两种细胞(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基底样细胞),两种腺腔(真腺腔及假腺腔),两种基质(嗜碱性基质、基底膜样物质)。
组织学分级:Ⅰ级:管状、筛状或混合型筛管状。Ⅱ级:纯粹的筛状,或伴有30%以下的实性成分。Ⅲ级:伴有30%或以上的实性成分。
必要诊断标准: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双相型涎腺癌,细胞核深染,呈角状/不规则;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混合排列方式,伴有嗜碱性基质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
理想诊断标准: 神经周围侵犯;证实有MYB或MYBL1重排。发病机制是t(6;9)或t(8;9)异位导致MYB::NFIB 和 MYBL1::NFIB基因突变;1p, 6q, 和 15q 缺失与高级别肿瘤有关;14q 缺失与低级别肿瘤有关;NGS证实AdCC还存在FGFIGF-PI3K、染色质重塑、NOTCH信号通路。
AdCC伴高级别转化需满足以下几点:1、任何级别的AdCC成分+高级别癌成分;2、高级别癌成分内肿瘤细胞呈多形性,核分裂活跃;3、高级别癌成分通常为低分化腺癌或间变癌;4、高级别癌成分肌上皮标记阴性。
文献中提到AdCC伴高级别转化的病人,发病中位年龄60岁(年龄范围32-88岁)。女性略多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是下颌下腺、副鼻窦,其次是腮腺。重要的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41%)和远处转移(50%)。
诊断标准:任何级别的AdCC+高级别癌(缺乏AdCC特征性组织学形态);高级别通常是低分化腺癌或间变癌;高级别癌成分肌上皮表达缺失。
免疫组化方面:MYB抗体敏感性高,可在46%-61%FISH异位阴性AdCC中表达。在大多数MYB激活的AdCC中MYB是强表达,其他涎腺肿瘤是局灶弱表达,因此MYB可能会成为AdCC与其他涎腺肿瘤的有效标志物。CD117(c-kit)部分病例中过表达,分子方面却很少检测到其激活突变,这类病人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可能无效。
分子方面:经典型AdCC患者中,大部分可以检测到MYB或MYBL1基因融合阳性;AdCC伴高级别转化患者中,大部分是MYB或MYBL1基因融合阴性,而NOTCH1基因突变阳性。同时发现,高级别肿瘤中肌上皮细胞表达缺失、排列成实性结构通常与NOTCH1基因突变有关(提示NOTCH1基因突变可能是高级别肿瘤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鉴别诊断:
上皮-肌上皮癌:二者形态学有一定差异,上皮-肌上皮癌双层导管结构明显,外层肌上皮通常透明状,而腺样囊性癌整体细胞呈基底样。
基底细胞腺癌:二者都是基底样细胞形态,但基底细胞腺癌往往缺乏筛状结构;重要的是浸润方式不同,腺样囊性癌穿插浸润明显,基底细胞腺癌通常膨胀性向四周浸润,通常是在由包膜的基础上向周围浸润。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肿瘤细胞较一致,不同于腺样囊性癌有两种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呈条索、旋涡、乳头状结构等,免疫组化常P63(+),P40(-);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常P63、P40均(+)。
分泌性癌:缺乏嗜碱性黏液样间质,免疫组化方面显示mammaglobin强阳性表达;Pan-TRK免疫组化核阳性表达(本例病人Pan-TRK阴性表达);大部分患者存在ETV6::NTRAK3基因融合。
黏液表皮样癌:由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及黏液细胞3种细胞成分组成,无肌上皮,一般不表达肌上皮标记,神经侵犯、肿瘤坏死不常见。FISH检测MAML2可用于黏液表皮样癌疑难病例诊断。
多形性腺癌:生长方式不同,PCA具有外周靶环样排列特征,免疫组化常P63(+),P40(-);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常P63、P40均(+)。
综上所述,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临床上相对罕见,多发性病变在影像学上难以与淋巴瘤、转移癌等鉴别;特别是活检标本取到高级别癌区域,因缺乏肌上皮标记,往往容易误诊。因此涎腺部位发生的高级别肿瘤,上皮标记阳性,肌上皮标记阴性时,要考虑到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这个诊断,同时加做免疫组化MYB及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该病报道病例数较少,有较强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早期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临床病程快,总体预后差。
*本文(包括图片)均为作者投稿, 仅供行业交流学习用,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Seethala RR, Hunt JL, Baloch ZW, et 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with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a report of 11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Surg Pathol 2007; 31: 1683e94.
2. Seethala RR, Hunt JL, Baloch ZW, LiVolsi VA, Leon BE.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with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Am J Surg Pathol. 2007;31(11):1683–94.
3. Manu Coimbatore Balakrishnan1, Abhijeet Bhatia1, et al.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 with isolated intratemporal facial nerve involvemen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the Egyptia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2)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