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玲教授: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呼吸心率的干预管理 | COC 2025

时间:2025-08-29 12:13: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对于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呼吸与心率的干预管理至关重要。此类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夜间缺氧、血压波动及心率失常,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风险。通过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有效改善气道阻塞,稳定血氧水平,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调节夜间心率。同时,结合减重干预、体位管理及个体化药物治疗,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肺功能,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实现长期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

近日,2025年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在北京隆重召开,梅斯医学直击现场,与来自全国内分泌代谢专家集聚一堂,共享此次盛会。会议期间,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王玲教授分享了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呼吸心率的干预管理。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王玲教授分享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呼吸心率的干预管理。

梅斯医学:在临床中,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夜间呼吸心率异常通常呈现哪些典型特征?

王玲教授: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我们熟知的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其中,夜间心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特征:由于白天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减弱,夜间自主神经调节以迷走神经占主导,因此在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率通常呈现生理性下降,明显低于日间水平。与此同时,夜间骨骼肌交感张力降低,肌电活动减少,呼吸频率减慢、节律趋于平稳。这种呼吸模式的改变会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进而参与心率的动态调节,形成所谓的“夜间心率变异性”。这一现象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临床评估中,应重点关注心率的昼夜节律变化,其核心机制正是迷走神经张力的相对增强。例如,当患者夜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需鉴别是否为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致——若由可逆因素(如迷走反射增强、胃肠道刺激或睡眠呼吸障碍等)引起,在去除诱因后心率可自行恢复,通常无需特殊干预。这正是夜间心率生理调节与病理鉴别的关键所在。

夜间呼吸变化同样具有特殊性,睡眠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与静息、运动状态明显不同,通气效能也存在差异。因此需关注夜间呼吸紊乱或节律异常,最常见的是睡眠相关呼吸暂停。例如,打鼾人群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而合并严重心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虽呼吸暂停机制与单纯阻塞性不同,但也会出现呼吸停顿。夜间呼吸的频率、节律及紊乱程度,受循环回心血量、心功能、肺功能、上气道结构与功能,甚至支气管疾病等多重因素影响。需特别强调的是,夜间心肺功能异常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高致死致残率相关,因此需高度重视夜间睡眠状态下心率和呼吸节律的变化。

梅斯医学:针对这类患者的夜间呼吸心率管理,目前临床上有哪些核心干预手段(如呼吸支持、心率调节药物、减重方案等)?

王玲教授:若患者存在夜间呼吸暂停或心律失常,治疗前需先完成全面评估,尤其是心肺功能评估。治疗原则可总结为两点:一是对因治疗,二是对症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仍是当前主要治疗方案。随着医学进展,药物治疗在特定人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例如,在肥胖相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若合并夜间心率异常及频繁呼吸事件,减重药物作为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及心血管调节功能。

在心率管理方面,需注意避免单一依赖药物干预。例如,对于夜间或日间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导致的心率增快,不应仅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而应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体重管理和睡眠结构优化。体重下降可有效减轻交感激活,从而改善心率变异性及整体心血管负荷。对于OSA相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夜间心动过缓,表现为长RR间期(如超过2秒的频繁长间歇,或最长达4秒以上),是否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必须经过多学科评估,包括睡眠监测、动态心电图分析及自主神经功能评估,不可盲目决策。此类患者的心率干预策略(包括药物、起搏器或其他手段)应由具备睡眠医学或心律失常专业背景的心内科医师,结合个体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此外,体重管理在疾病综合干预中的核心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研究表明,有效减重可显著提高呼吸效率,改善上气道解剖结构与呼吸中枢调控功能,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减少50%以上。因此,减重作为针对疾病上游病因的干预手段,不仅能改善OSA的病理基础,还可能减少对呼吸机依赖或起搏器植入的需求,已成为当前临床管理中的重要策略和研究热点。

总之,在治疗决策路径中,应遵循“安全性优先,有效性评估次之,兼顾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任何干预措施均需首先确保不加重原有病情。必须强调,此类疾病的长期管理依赖于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单纯依靠药物或器械治疗难以实现理想控制,必须整合生活方式干预、规范使用无创通气设备、体重管理及患者教育等综合措施。

梅斯医学:目前,有哪些医疗设备或技术被推荐用于监控和调节这类患者的夜间呼吸及心率?

王玲教授:这个问题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如何诊断夜间心跳或呼吸是否异常;二是干预后如何评估效果。实际上,诊断与疗效评估在方法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心率监测方面,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是心内科的常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临床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可及的动态心电图设备,只要在原始数据采集、存储及软件分析环节具备准确性,且电极贴片安装规范、信号采集稳定,即可对夜间心率的快慢变化及心律整齐度做出较高精度的判断。部分先进设备采用高采样率(如8000 Hz)和高存储频率(如1000 Hz),结合更强大的分析算法,能够更精细地捕捉夜间心率的动态变化,提升对潜在心律失常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识别能力。例如,葛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夜间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反映结构性瓣膜病的病情进展;而梅奥诊所于2019年前后基于超过40万份静息心电图的分析表明,心率相关指标可提前5年预测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在呼吸监测方面,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显著影响夜间呼吸的效率、节律及幅度。临床上常用Ⅲ类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设备,虽不直接记录脑电以判断睡眠分期,但可同步采集胸腹呼吸运动、鼻气流、鼾声及指脉氧饱和度等关键参数,从而客观评估呼吸节律与通气功能。近年来,多种非接触式、低干扰的呼吸信号采集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与家庭监测。例如,国产科研团队研发的雷达波呼吸监测技术、智能鼾声记录仪、便携式指脉氧仪等,显著提升了监测的舒适性与依从性。

总体而言,人体睡眠状态下的生命体征(心跳、呼吸、血压等)信号经连续记录、储存、软件加工及综合分析后,未来有望在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睡眠相关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辅助诊断作用。

上一篇: 专访熊少伟教授: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

下一篇: 乳腺癌诊断可解释人工智能模型解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