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尧教授:“One Health”理念下,中西医融合的个性化肿瘤防治会是终极答案吗?

时间:2025-08-31 12:13: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精准医疗下,未来个性化治疗或将在宏观与微观平衡中,借中医整体观与西方系统观融合实现突破。在2025FCO上,【医悦汇】对话大咖邀请到福建中医药大学林尧教授,聚焦肿瘤防治,紧扣“治未病”理念,分享其“跨行”推动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之路。

医悦汇:您在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与康复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及转化研究,能否分享一下您目前最关注的研究方向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林尧教授:目前,我们最为关注的是肿瘤的预防工作。从团队的研究视角出发,我们聚焦于两大核心问题:

其一,是肿瘤的发病机制,即探讨个体为何会罹患肿瘤。具体到团队的研究范畴,我们主要针对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深入探究其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其二,是如何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当前,团队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研究:一方面,基于大量西方循证医学证据,运动被证实对多种类型的肿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其中对肠癌的预防效果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揭示运动预防肠癌的具体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探索中医药在预防胃癌和肠癌发生方面的潜力。基于对生物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相信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有助于显著降低临床肿瘤发病率,更契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

医悦汇:您的研究涉及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技术开发癌症治疗及检测相关药物或试剂,在当前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这些技术如何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以实现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案的突破?

林尧教授:我认为,转化医学这一概念自提出至今,已历经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在肿瘤治疗以及当前四大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将现代科学(包括生物学、化学乃至物理学)与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均已成为常规实践。

若论及当下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个性化治疗,我们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具有重要价值,其优势在于不局限于微观层面的探究。

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以来,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研究持续向微观层面深入探索、求证与解谜。然而,历经多年发展,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医学领域,如今均呈现出向宏观层面回归的趋势。

例如,当前诸多研究工作正从分子层面重新聚焦于细胞层面;既往大量研究集中于分子通路机制,而今则转向器官间的交互作用,如脑肠轴、肝脑轴等“器官对话”机制,以及器官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因此,我认为,未来医学治疗,尤其是个性化治疗领域,将更注重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寻求平衡。中医的整体观与西方科学的系统观正逐步趋同,这一融合趋势或将引领未来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方向。

医悦汇:您从生命科学前沿学者转型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推动者,这一跨越是否源于特定临床观察?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跨行”之路?

林尧教授:中医领域在疾病认知上理念前瞻性卓越。无论是“治未病”思想,还是整体观念,在医学理念层面都有显著先驱意义。

现代科学基于还原论构建,研究从宏观深入微观、持续细分。当下科学思维范式转变,系统观与宏观视角回归主导,中医理念展现出独特启发价值。

日常实践中,中医药生命力旺盛且代际传承,其显著疗效印证了巨大开发价值。针刺疗法核心理念源自中国古代针灸学说;脏器节律研究近二十年成热点,理论启发源于“子午流注”理论;青蒿素等成果也证明中医药领域有大量宝贵资源待挖掘、传承与创新。当然,中医药体系仍有诸多学术空间待探索开发。

今年,欧洲规范协会在剑桥召开会议,主题与我们团队关注方向契合。其提及的“One Health”理念,对中西医而言,核心内涵一致:健康是共同追求,疾病本质无分中西,解决问题本质目标一致。

从哲学层面看,中西医路径不同但目标同源。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与平衡,主张顺应环境、增强正气;西医基于科学还原论,侧重干预消除或对抗疾病。近二十年西方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型,重视早防早治,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趋近。中医“天人相应”与西医“环境适应性”本质相通,只是西医更侧重技术改造环境。

这种理念差异为中西医互鉴提供空间。中医主动适应观与西医改造环境论,终极目标都是实现“One Health, One Human, One Disease”。虽语言表述有差异,但无法掩盖共同追求。因此,中西医理念无本质分歧,可通过深度交流实现融合创新。

医悦汇:今年是福建省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之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与福建省抗癌协会的故事?

林尧教授:能够加入福建省抗癌协会这一难得的学术平台,我深感荣幸。该平台真正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深度交流与紧密合作。

在福建省抗癌协会,众多同仁汇聚于此。对于我们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而言,与临床医生的交流至关重要。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样本的共享,更在于学术理念的碰撞与交融。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区分中医与西医,将中医药领域的临床专家与技术专家也纳入其中,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学术生态。

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平台。于我而言,我在这里结识了诸多专家,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临床问题、样本资源,还分享了临床实践中面临的种种困惑,这些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能够为基础与临床领域的专家提供科研探索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由于临床专家往往专注于诊疗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可能缺乏系统认知,而这样的交流平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医悦汇:本次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暨2025年整合肿瘤学大会的主题是“聚焦肿瘤防控,共筑健康福建”,能否请您谈谈您在本次会议上的收获。

林尧教授:此次会议主题与现代中医中药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这一主题折射出当代肿瘤治疗范式的转变——从单纯聚焦于肿瘤的消除,转向更加注重前端预防,期望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优化饮食结构或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发生。此类干预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治疗,但能通过影响健康状态降低肿瘤发病率,从而实现对肿瘤发病的有效控制。这一理念与中医药早期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殊途同归,恰好契合了我们团队当前的研究方向。

此外,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权威专家,作主旨报告的五位院士其研究领域不局限于肿瘤本身,而是更多聚焦于能量代谢、物质平衡等机体状态调控层面。这些研究成果虽属纯粹的生物学范畴,却为肿瘤防治与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中药理论强调机体平衡,而肿瘤发生发展亦与微环境改变、整体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前沿研究对深化肿瘤认知、优化中药防治策略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上一篇: 减肥减到 BMI22 反而危险?新发现:...

下一篇: 每月多少次性生活最健康?哈佛大学:每月2...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