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益生菌怎么选?腹泻、便秘、乳糖不耐受......选对了才有用!

时间:2025-08-31 12:14: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蕴含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还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及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尤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肠道菌群的调节提供了新的治疗工具和思路。

益生菌: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沿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胃肠道疾病、新生儿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最常用的微生态制剂,种类丰富,我国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应用的益生菌涵盖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及酵母菌属等多个属类。面对众多菌种,儿科医生如何根据疾病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益生菌,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片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为单一菌种、二联菌种、三联菌种及四联菌种。单一菌种如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双歧杆菌、枯草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等;二联菌种如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组合,以及枯草杆菌与屎肠球菌的组合;三联菌种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属或粪肠球菌的组合,或肠球菌、酪酸梭菌和糖化菌的组合;四联菌种则是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联合。不同组合的微生态制剂在功能和适应症上各具特点,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制剂。

益生菌在儿童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1. 儿童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是儿童常见的胃肠疾病,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临床优先选择布拉氏酵母菌,其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多项RCT研究证实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减少肠道通透性和液体分泌,辅助预防和治疗脱水。

2.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迁延性腹泻患者可选用布拉氏酵母菌及双歧杆菌三联和四联活菌制剂,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及酪酸梭菌制剂,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症状缓解。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AAD发生率随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增加。推荐布拉氏酵母菌以及芽孢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单一或复合菌株制剂。鼠李糖乳酸杆菌和干酪乳酸杆菌在AAD预防及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疗效。临床剂量建议布拉氏酵母菌每日250-500mg,疗程7-21天。

4. 儿童功能性便秘

便秘是常见功能性胃肠道障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等菌株使用剂量约为109CFU/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在改善腹痛及厌食方面表现优异,但临床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凝结芽孢杆菌也是有效选择之一。

5. 乳糖不耐受

针对乳糖不耐受,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但剂量和疗程尚无统一标准,需结合临床判断调整。

6.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

FD患者常采用多潘立酮治疗,研究显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用药需考虑年龄限制,推荐5岁以上儿童使用。

7.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益生菌单用根除率低,现多作为辅助治疗使用。优先推荐布拉氏酵母菌及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组合,通常配合三联抗生素方案,疗程14天,益生菌辅助时间10-28天不等。

8. 肠易激综合征(IBS)

益生菌作为IBS治疗辅助手段,尚需更多临床验证。个体化用药原则尤为重要。

9. 新生儿黄疸

微生态制剂辅助可降低胆红素浓度,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适用菌种包括枯草杆菌、双歧杆菌三联散剂和布拉氏酵母菌等。早产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用药需谨慎。

10. 喂养不耐受

鼠李糖杆菌、乳酸双歧杆菌等被推荐用于改善喂养不耐受。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慎用于免疫低下和重症早产儿。

11. 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辅助治疗过敏性疾病尚无定论,预防效果的证据仍在不断完善中。

12. 自闭症

肠道菌群失衡被认为参与自闭症发病机制,PS128菌株等精神类益生菌的研究为自闭症干预提供新方向。

13. 抑郁症

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作为肠道的有益菌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神经递质等途径发挥良好的抗抑郁作用,有希望成为新型的治疗抑郁靶点。目前国内已有用于抑郁症辅助治疗的益生菌产品在进行临床试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广泛运用到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益生菌比常规抗抑郁药物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适用于未成年抑郁症患者。

图片

益生菌使用的注意事项

益生菌作为活的微生物制剂,需合理搭配药物使用:避免与抗生素同步服用(或错开2-3小时);抑酸药和铋剂可能影响活菌活性,应分开服用;避免与鞣酸、药用炭等吸附剂合用。部分制剂含牛奶成分,须关注乳制品过敏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益生菌需权衡风险与收益,避免菌血症等潜在风险。

结语与展望

肠道微生态作为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益生菌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逐步成熟与规范,为儿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新策略。面对多样的菌株和复杂的临床表现,医生应根据疾病特征、患儿个体化差异以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科学合理地选择益生菌制剂。

未来,随着机制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的深入,益生菌的应用范围和疗效将更加明确,助力儿童健康管理进入新时代。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类益生菌在自闭症和抑郁症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或将成为未来干预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洁, 程茜, 黄瑛, 等.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32(02):81-90.

[2] 魏婷, 李燕, 蔡和平, 等. 微生态制剂儿科处方审核建议[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2(06):415-423.

[3]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8):953-965.

[4]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04):224-239.

上一篇: 反复心脏杂音、个子始终长不高,医生一看面...

下一篇: 关节咔咔响,一动就疼?别再只当是“老化”...


 本站广告